公告版位
鐵壺,日本鐵壺,老鐵壺,茶道具,個人收藏,歡迎參觀交流。連絡電話:0935576515 莊先生。市話:(02)22305820.LINE帳號:soon1119微信wechat:soon1119fire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149巷23號(木柵捷運站旁一分鐘路程)每把鐵瓶背後都有一個小故事,這不僅僅是段歷史記載錄,更代表釜師的心境。 從壺身的結橫和文路欣賞釜師的功力與細膩。 從每一個小細節品味釜師創作時的心境,彷彿代表釜師穿越時空與我們對話。 只要細細觀察,將能探索壺中的千言萬語。描述關於鐵壺與茶道具的一些看法,京都老鐵壺,龍文堂,龜文堂,金龍堂,金壽堂,

目前分類:鐵壺教學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24和器拍賣

竹影堂造純銀縁蒔絵山水図切手盆,工藝細膩藝術性高

2024和器拍賣紀錄

 

十世中川浄益造南鎬望月形湯沸純金綿苞,器型還挺端正的,加上金鈕

2024和器拍賣紀錄

青木木米側把南蠻燒

這把南蠻燒味道挺好的,最後的成交價格也挺高的

2024和器拍賣紀錄

2024和器拍賣紀錄

2024和器拍賣紀錄

2024和器拍賣紀錄

2024和器拍賣紀錄

2024和器拍賣紀錄

2024和器拍賣紀錄

2024和器拍賣紀錄

2024和器拍賣紀錄

2024和器拍賣紀錄

2024和器拍賣紀錄

2024和器拍賣紀錄

2024和器拍賣紀錄

2024和器拍賣紀錄

2024和器拍賣紀錄

稍微記錄一下這次喜歡的一些拍品,有時間再詳細介紹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鐵壺的製作工藝,是金屬加工中最為原始的鑄造法,鑄造而成的鐵壺材質本身化學活潑性極高。老鐵壺當時採用的是一種脫臘技術,每件鐵壺鑄好后,必須敲碎模具,才可取出。而且以前的老鐵壺是純手工製作,所以製造出來的壺絕對不會出現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它具有外形的全球唯一性,是百年難得的珍貴古董,亦是一件帶有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的水器。你可以把它當成一件日常煮水器來養生,或是一件藝術品來欣賞,亦或是古董來收藏。

日本鐵壺最早可追溯至日本江戶時期,鐵壺主要分為兩類:南部鐵壺和京都鐵壺。簡單的區分就是南部鐵壺能看見的材質只有鐵,京都鐵壺會有鎏金、銅材質的壺蓋或者其他金屬作為裝飾。距今已有數百年之遙備受關注的京都鐵器,在昭和期間已因日本茶文化的改變及戰爭而斷絕。目前所見京都鐵瓶至少都具數十年以上的歷史,而南部鐵器仍有持續創作與生產。南部鐵器指的是江戶時期的“南部藩”所產的鐵器,約在今日日本東北部的岩手縣境內,其中又以盛岡及水澤兩地為最主要的產地。南部鐵壺的製作過程約有68道工序,從最初設計到成品完成一般耗時將近2個月。下面為大家整理介紹南部鐵壺具體的製作流程:

1. 根據設計圖紙按尺寸製作泥模成型工具,被稱作挽型板

3c670003f52d08454b6a.jpg

55fa6f8ea93f7.jpg

2. 在箍桶里填上粗砂石,用挽型板轉出輪廓,圖中是鐵壺上部的模具。做好以後用工具將整體一分為二,便於燒成后拆開

3. 塞入壺嘴部件,用50目過篩的黏土活成稀泥,細化模具

3c670003f52f78bd1aba.jpg

4. 細化后的模具,精細的打上花紋,凝神靜氣才能完成這部工作,一個紋飾繁雜的鐵壺往往需要專用工具製作3天時間才能完成

55fa6f9e02eba.jpg

3c680003eea2324e7586.jpg

3c670003f52e3176b7f2.jpg

5. 壺嘴部件加工(圖3為1和2兩個鑄件組合成壺嘴的鑄件)

3c6a0003c9cd18e09932.jpg

55fa6fae47e72.jpg

6. 壺蓋壺鈕模具製造

3c680003eea8033e5f00.jpg

7. 製作模具:中子(中子是壺內部的形狀)

3c6a0003c9cf8e5e6fc1.jpg

8. 乾燥后(一定要完全乾燥,否則鑄造中水蒸氣會使器物產生空洞和氣泡)為了在鑄造完成後更容易分離,將模具高溫加熱,使黏土燒結

9. 將壺身上部與中子組合,兩個圓點是鑄鐵的墊片,厚度與所鑄造鐵壺的厚度一致。墊片的作用是保證合模的時候鐵壺底部的厚度,由於材料與熔鑄的鑄鐵材料一致,所以直接融入壺身

3c670003f533576fff74.jpg

10. 合模及剖面

3c650002119aa9258abd.jpg

11. 熔鐵——1500度,將生鐵融化,每個堂號的鐵質都不同,內部礦物質含量也有所不同

3c690003ec0bcbe75f59.jpg

12.澆鑄

3c650002119f967c2170.jpg

13. 開模取出脫砂——澆鑄後開模具,直接將中子敲碎,將壺嘴裡的沙模也敲碎,將鐵壺清理乾淨

55fa6fce6bde7.jpg

55fa70c40f687.jpg

3c6a0003c9d80ae9ff53.jpg

14. 將鐵壺埋入燃燒的炭火中,溫度在800-1000度左右,(碳要將鐵壺完全包裹起來)燒制5個小時,使表面形成氧化膜),鐵壺內壁的防鏽就靠這層氧化膜。

3c690003ec0e8d12f228.jpg

15. 燒漆——溫度250度左右,用刷子將天然大漆燒灼在鐵壺外層

3c6b0003fd8e85316bcb.jpg

16. 著色——鐵壺追求古拙的樣式,所以在100-150度,用刷子蘸著茶葉及鐵鏽熬制的黑水一遍遍刷壺身,去除因燒漆而產生的光澤。

55fa7002a5124.jpg

安裝提梁——鐵壺的提梁需請專門的師傅來製作,常見的是將一片鐵板,用敲打的方式捲成圓條。製作完後,將提梁安裝到鐵壺上,整個製作過程便宣告完成。

55fa701da7c78.jpg

DSC_0873.jpg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9200.jpg

常有好友問我:RAY常看你去日本吃香喝辣,又能帶很多好東西回來。(其實寶寶心理苦但寶寶不說,吃香喝辣只是表面啊,每天坐到屁股麻,等待想標的物件)究竟日本古董拍賣會是怎麼一回事。甚至有些收藏家同好問我:為甚麼你的一些收藏品的價格比較高,隔壁老陳的鐵壺才多少價格?

我只能苦笑:每個人取得成本不一,東西等級不一,只要把東西放在一起比較就能感受的出來。不然我為甚麼大老遠跑到日本去花機票住宿的費用去掏寶回來,甚至有些拍賣也是有一定的門檻。

IMAG0315.jpg

像這場拍賣會的保證金就是5000000日圓,都飛一趟到日本繳了這樣的保證金怎麼可能買一些普品回來,就讓我分享一些日本拍賣會的小故事給關注我的讀者們。

IMAG5094.jpg

IMAG5095.jpg

IMAG5096.jpg

日本的拍賣會場次很多,如果真的每場都去真的會累死,且分散精力,我會挑幾場重點去。基本上必須有我的菜,而且業主把關嚴謹一些的拍賣會比較有去的價值。像現在有些與中國合作的拍場假貨比例就異常的高,東西檔次也越來越低,那場拍賣會我就比較少去了。至於有沒有漏可以撿?我只能說:越來越難,基本上根本無漏可撿,甚至常常我看到的價格都比大部分台灣藏家還高一些。不然根本買不到東西。

InterPhoto_1552116034941.jpg

像這尊佛像,法像莊嚴,品項雖然不是很完整但還是被眾多藏家盯上。

IMAG9522.jpg

往往看上的東西總必須花費一定的代價才有辦法拿下,所以必須準備充足的子彈才有辦法射中心愛的目標。

IMAG5111.jpg

一般來講,負責任的拍賣公司對於拍品的篩選會有一定的質量考慮,這是為了要有足夠的拍品條件,藉以吸引實力雄厚的收藏大家。或許某些朋友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想像這群把古董藏品舉價至高不可攀的人,到底懂不懂得古董藝術?還是純粹為了投資而已?就我的經驗,收藏家不是笨蛋,都是各領域工作之中聰明且成功的人士,有些專業的收藏家,甚至會聘請專屬的私人古董藝術顧問,有計畫的羅列收藏品項,為自己的古董收藏建立完整清晰的系統脈絡。所以千萬別輕易相信不切實際的想像,若是想以古董藝術投資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還是得要先培養一定的鑑賞能力。

日本有些拍賣會喜歡將所有東西一起集中展示,有時一場拍賣會有3000樣出品是稀鬆平常。所以必須把握時間把所有東西瀏覽一遍,並且上手紀錄。我個人在收藏的角度大概會有以下重點。

IMAG0429.jpg

 

IMAG5191.jpg

IMAG5214.jpg

IMAG5369.jpg

藏品價值其中藏品必須有價值這是第一,藏品價值體現在哪裡?在於它的年代,完整性,還有它的數量多寡,價值是體現了它的歷史文化、工藝難度和人文背景綜合在一起的價值。體現了一個時代的人文環境文化氣息和當時的製作工藝。這些都是我們現在做不到的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其次是藏品的關注度,熱度。

IMAG0451.jpg

藏品年代必須能了解每個時代的工藝特色與工具痕跡,甚至有些名家製作的特色背景,我習慣每樣有興趣的藏品一定花上不少時間檢查推敲這些細節,就像現在很多大陸製的新仿日本銀壺,乍看之下很像,但仔細觀察銀的材質,手工藝的痕跡,都能看出些蛛絲馬跡,或許上手多了,有時一上手,手感就能判斷這把銀壺的真假。

IMAG9143.jpg

IMAG9145.jpg

藏品完整度在收藏的世界中完整度很重要,必須仔細檢查藏品的完整度,有些修復師的功力很高甚至能將殘品修復到幾乎看不出來,而這項藏品的拍賣價格往往會偏低,這也是常有藏家拿他收藏的藏品來給我看時,遇到的問題,畢竟一分錢一分貨。總是想用三分錢買十分貨就是會遇到這個問題。

IMAG9228.jpg

IMAG9251.jpg

IMAG9253.jpg

接著便是刺激的舉牌時刻了,這時候便是考驗能不能入手好藏品的時刻,我總是在我的心裡估價在加五成為我的最上限,而能夠到我心裡估價五成以上也往往是大家瞄準的目標,所以我發現我偶而還是常常打破我的規則,畢竟心頭好不常有,總是會有股老子就是必須入手的衝動。在當下總覺得買貴了,但往往回頭看會慶幸當初有舉了下來。甚至未來漲幅都超過自己想像。

IMAG5359.jpg

IMAG5361.jpg

IMAG5362.jpg

IMAG5458.jpg

IMAG5459.jpg

IMAG5467.jpg

IMAG5468.jpg

IMAG5668.jpg

IMAG5669.jpg

IMAG5671.jpg

IMAG5672.jpg

IMAG5673.jpg

IMAG9430.jpg

IMAG9496.jpg

 

IMAG9548.jpg

IMAG9549.jpg

InterPhoto_1567473927905.jpg

接著便是打包的時刻,保護著這些藏品回台灣也是很耗體力的事情。

FB_IMG_1568994853359.jpg

IMAG9556.jpg

我一直覺的日本古茶道具是兼具實用與收藏的藝術品且價格還位於低檔,實用上可以用來與會泡茶並且與三五好友一起品茶分享收藏,而以收藏的角度來看每件茶道具都有他的歷史背景文化特色以及作家的堅持與汗水。所以收藏一件茶道具等於你收藏了這位作家的藝術涵養與創作汗水。今天簡單的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文辭簡陋請多見諒!!如有收藏日本茶道具的相關疑問歡迎詢問!!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854.jpg

DSC_0446.jpg

DSC_0448.jpg

DSC_0920.jpg

DSC_0572.jpg

DSC_0577.jpg

DSC_0579.jpg

DSC_0580.jpg

細膩複雜的霰紋

「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或許霰存在時間短暫稍縱即逝,但卻透過釜師的巧手留存於鐵瓶之上。霰紋有分大霰、中霰、小霰,大顆的叫大霰或鬼霰。霰纹是南部鉄瓶最常看見的纹飾,南部鉄瓶有一大部分的壺身就是刻上了霰纹。霰纹的刻劃,要在砂模上一點一點的點上去,我曾看過南部鐵器製作工藝的一段影片,釜師在製作霰紋砂模時的那種專注,屏氣凝神,心手相連,每一點霰紋的製作都必須同樣力道,這必須有很深厚的基本功。細霰紋鐵壺身上的霰紋都會過千,霰的數量少則三千、多則高達七千粒,包含數種大小變化,真正高手的霰纹,横直斜皆成紋理,每一點霰紋尖端都挺拔有力。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熊穀志衣子
一九四六年 東京藝術大學教授,鈴木貫而的長女。
一九六七年 武藏野美術短期大學工藝設計本科畢業,跟隨信田洋和筱和 子從師雕刻。
一九八七年 在盛久工房負責鑄金工藝。
一九八九年 盛岡市百年市民大茶會、盛岡茶道工藝展、盛岡市長授獎,入選第36界日本傳統工藝展。
一九九零年 丸型湯釜:岩手工藝美術協會展 工藝大獎 《茶道的明天》美術展 鵬雲齊千宗室家元鼓勵獎,入選第20界傳統工藝日本金工展。
一九九一年 梳紋圓形鐵壺:第15界全國傳統工藝品展 內閣總理大臣授獎,入選第31界傳統工藝新作展
一九九三年  第40界日本傳統工藝展正式會員。 

九九四年 第24界傳統工藝日本金工展獲獎。 一九九五年 岩手茶道美術工藝展 岩手日報授獎。 一九九三年 盛岡川德美術畫廊辦展。 一九九六年
盛岡川德美術畫廊辦展。 一九九七年 日本橋三越總部六樓美術館辦展。 一九九八年 參加第3界國際現代鑄鐵美術會議。 一九九九年
橫浜高島屋七樓美術畫廊辦展。  
現在為日本工藝會正式會員,日本工藝會金工部會員,日本工藝會東日本部會員,岩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鐵硬幣沙”100%的工作產品,發布生產過程!!“岩手縣,。發布溶解和製造材料的硬幣鐵砂金條能證明江戶時代的鐵沙的過程!鋼礦砂從100%老錢作形成了老鐵壺。

七代小泉仁左衛門 老鐵壺, 「江戶幕府成立後,到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家綱繼位,迎來了和平時期。茶道造詣很深的28代南部藩主重直公注意到自己藩內出產優質鐵等原材料,於是決心製作茶道水壺。1659年,聘用了京都出身的釜師(第一代小泉仁左衛門)製作茶道用水壺,這就是南部釜的起源。到了1750年前後,第三代小泉仁左衛門決心製作『使用方便的燒水茶壺』,南部鐵壺最早就是由他創作的。」
在歷代藩主的大力庇護下發展起來的南部鐵器,幾乎一直由釜師小泉、有坂、鈴木、藤田4家承擔。其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的小泉家族的歴史,可謂正是一部南部鐵器的歷史。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636.jpg  

侘寂[chà jì](わびさび)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尤其是無常。所以對於這個詞,我們或可以用“禪寂”來理解。

侘,這個漢字在漢語中有誇耀與失意之意,而拿去日文中以後,意思便相去甚遠。在日本,“侘”(わび)是動詞“わぶ”的名詞形,從其形容詞“わびしい/ wabishii”的角度比較容易理解,即:與良好狀態相對的惡劣狀態的意思。引申的意思還包括“品質粗糙的樣子”,或者“簡單樸實的樣子”等;更極端一點,這個詞還可能指“寒酸的樣子”、“貧窮”等意思。詞源本身如同此字在漢語中相似,不具有很好的意思,到了14世紀,可能受到禪宗等的影響,這個概念開始受到積極評價,從而融入了日本的美學意識中。現在的“侘”是對以下事物的否定:富有、富貴、華麗、巧言令色、鮮豔、艷麗、豪華、豐滿、繁瑣;相反,可以用以下詞彙來表示“侘”的概念:貧困、困乏、樸直、謹慎、節制、冷瘦、枯萎、老朽、寂寞、幼拙、簡素、幽暗、靜溢、野趣、自然、無聖。

DSC_0661.jpg  

“侘”在日本是常用於表現茶道之美,人們稱自村田珠光興起的草庵茶開始,到千利休​​達到最高點為止的利休茶道全系統為“侘び茶”。“侘”成為茶道的一個理論,也就是“侘び茶”這個詞出現的時期是江戸時代。茶道當中“侘”所包含的意思不僅是粗糙,也包含雖然外表一般但追求質感,追求美感的意願的這層意思。“侘び”的意思通過“侘び數寄”這樣的熟語來表達,指的就是指清淡但高質的茶,以及喜歡喝這種茶的人。而侘茶人,如同《山上宗二記》所寫,也就是那些“不持一物,唯覺悟、工夫、技術三者齊備者也”的人,也被稱作“貧乏茶人”。到了千宗旦的時候,單獨一個“侘”字指的是“無一物”的茶人。

及大正昭和時期,隨著茶具作為美術作品獲得越來越高的評價,“侘”作為表達這種造形美的詞彙得以普及。柳宗悅、久松真一等人在讚美高麗茶碗等茶具之美時一度使用這個詞。結果就是,這個詞作為代表日本的美學意識概念的地位得以確立。

由此可以看出“侘び”是在否定了世俗普遍意義的美之後產生的“無一物”的美。“侘び”的核心是禪,是禪的主體否定精神在美學領域裡的體現。禪的“本來無一物”的思想使“侘び”否定了一切現有美的形式。與此同時,禪的“無一物中無盡藏”的思想又使“侘び”獲得創造無權自由自在的藝術形式的可能性。簡言之,“侘び”在否定的同時獲得了新的肯定。

“寂”是動詞“さぶ”的名詞形式,最初是指隨著時間流逝逐漸劣化的意思,也好比漢字中的“寂”的意思,表示沒有人聲,非常安靜的狀態。

這個字最初也不是什麼特別美的概念,《徒然草》等古書中記載這個詞有年代久遠的書冊散發出陣陣濃味的意思,這確認了那個時候已經有了鑑賞古舊之美的意識。到了室町時代,這個概念在俳句的世界中得到了相當的重視,還被納入了能樂等藝術形式中,並開始理論化。此外還成為松尾芭蕉之後所創作的俳句中佔據了美意識的中心位置,但一般認為松尾本人就這個詞並沒有留下什麼直接的評價和記錄。俳句中的“寂”尤其指舊物,或者老人等所共同持有的特徵,用寺田寅彥的話來講,像是從舊物的內在滲出來一樣,與外表沒有什麼關係的美感​​;舉一個形象的例子,比如生了苔的石頭。誰也無法推動的石頭在風土當中表面開始生苔,變成綠色。日本人將此看作是從石頭內部散發出來的東西,尤為註目。

DSC_0682.jpg  

由於這種欣賞舊物之美的態度,這個詞與古董鑑賞關係很深。有這個概念的日本古董鑑賞和西方古董鑑賞就有了不同之處,比如日本的古董鑑賞由於“寂”這個概念更為重視自然在物品上留下的痕跡,而西方的古董鑑賞更注重古董本身的歷史價值。在漢語中,也有一個用於表達這種物質表面所流露出的那種安靜氛圍含義的漢字:“錆”。

可見,侘寂描繪是的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恒久的,當然也可指樸素、寂靜、謙遜、自然……它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樣,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這個詞用語言來表達時,有很廣的包容性。侘是在簡潔安靜中融入質樸的美,寂是時間的光澤。Leonard Koren在介紹侘寂的一本書“Wabi-Sabi: for Artists,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中有一段話​​:削減到本質,但不要剝離它的韻,保持乾淨純潔但不要剝奪生命力。

侘寂,是一種思想,一種美學,一種世界觀。它不是直接從日語翻譯到英語的詞彙,其背後的理念也不會立即在那些以前不知道它的人們心中轉化生根。簡單來說,它指的是一種直觀的生活方式,強調在不完美中發現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環。最好地了解侘寂的方式就是接受這一觀念,並開始在個人日常生活中註意侘寂的例子。

茶道本身就是侘寂如何顯現在日本文化中的例證。茶道由禪宗大師與僧侶們所發揚,14世紀時被富有的貴族採用,他們精心建造茶室,使用從中國進口而來的華貴茶具。然而,在16世紀,茶道大師千利休提出了一種新的茶道方式,使之可以在小的茶屋中進行,茶具也是本地的工匠所做。千利休的這種茶道儀式征服了不富裕的民眾們,成為著名的侘茶道,(即以侘的方式進行的茶道)。

DSC_0580.jpg  

如今,這種茶道儀式可以被禪宗僧侶,富有的茶道大師以及東京主婦(甚至是她們的發音老師們)共同理解與踐行。如果主人的家無論如何都稱不上乾淨,或者並沒有正確地遵循傳統的程序來進行茶道,那麼參加茶道的客人是有正當理由震驚的。但是如果茶盛在不完美的祖傳盃子裡,或是盛在儘管很美卻不貴重的茶具裡,那麼客人就不應感到受到了冒犯。

侘び的原意是簡陋,在禪宗中安於簡陋被認為是一種美德。而戰國時代的茶道家千利休,創造了侘び茶,便把這種精神與茶道追求的美學結合了起來,就是所謂:麁相。麁相的日文原意是“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儀に(外表粗糙,內在完美)”,與中國的傳統美學“秀外慧中”相對,講究的是“陋外慧中”。這體現在茶道上的精神就是:不刻意追求飲茶的地點、環境、擺設,茶器是否華麗、圓潤、亮麗,是否由名家製作等等,僅僅追求一點,便是品茶時的“清靜之心”。由此可見,侘び追求的是一種無需繁華,不要裝飾,直指本源的精神。

至於英文對侘び的翻譯“Imperfect”,來自於19世紀的日本美學家岡倉天心的著書《茶之本Book of tea》。所指的應是侘び美學中,外表的殘缺。但這種翻譯顯然是被我們再次翻譯時誤解了,Lost in Translation。

寂び的發音是Sabi,除了寫做“寂”,也可寫做“錆”,這兩個詞在古語中是共通的,意思是“舊化,生鏽”。字的原義固然是來自於中文,但在著名俳人松尾芭蕉(是的,日和里面的那一位)的影響下,以及能樂(主要描寫死亡·死與生的一種傳統藝術)的推動下,寂び逐漸產生出了一層美感的含義:從老舊的物體(人)的外表下,顯露出的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駁,或是褪色暗淡,都無法阻擋(甚至會加強)的一種震撼的美。這種美感與侘び的相似點在於,都在強調一種“不依託於外在”的美。

既然分別解釋過了侘び和寂び的含義,那麼我試著把它們結合起來,Wabi Sabi的含義是:
一種不刻意突出裝飾和外表,強調事物質樸的內在,並且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本質的美。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御茶道專訪  

日本老鐵壺的不可再造性和稀有性,決定了其增值空間。
2010年,大國壽朗的「蘭雅菊盛--雕蘭圖銼金菊梁孔雀石摘鈕鐵壺」,在中國的西泠秋拍以95.2萬元易主,成為現今最貴的日本老鐵壺。
中國西泠、嘉德等拍賣行的再接再厲,為鐵壺身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愈是名家之作、名堂之品,鐵壺的升值空間愈大,目前1把安之介、藏六、波多野正平、大國壽朗的精品手工製作鐵壺,由於傳世數量稀少,以致價格飆漲至百萬元。
採訪╱潘姿吟 攝影╱林林

「一開始覺得有點貴,1把煮水壺要2萬多元?」7年級生莊智舜回憶,買第1把水壺時,還不到30歲,「沒想到,當時所購入的人生第1壺,脫手時的賣價為3.5萬元,5年的漲幅達75%。」
莊智舜指出,這種鐵水壺在收藏圈稱為「日本鐵壺」或「日本鐵瓶」(日文稱「鐵瓶」)其兼具實用、收藏價值,據估早年日本應該有20萬把的數量,但在二戰時期,許多被拿去融掉做武器,數量大減,現在全世界大約只有5萬把,其中還有不少正慢慢耗損,5年前,大概1年漲3成,現在已經是半年漲3成,成了拍賣場上的常客。

人生第1壺 5年漲75%
莊智舜原任職於地產業,擔任ERA易而安不動產台灣區總部市場行銷經理,每天的工作就是負責訪店、拓展、管理,「因為店東總是會泡茶。」他也因此開始接觸「喝茶」這件事,「主要多為台式老人茶的泡茶方式,1座茶台、替換的茶水隨引管流出,感覺潮濕,沒有很愛。」一直到認識了1位日本鐵壺藏家,「覺得簡單、乾淨又有趣。」他從此跨入賞玩日本鐵瓶領域,連另一半都笑他,「你老人喔?」
不過,莊智舜說自己從小就讀美術科班一直到高中,報考大學時只是因為一個念頭,「感覺畫畫會餓死。」才轉而就讀大眾傳播領域的新聞系,其實,他對藝術鑑賞的品味早已經累積多年,且深入研究,並善用年輕的本錢,「就是懂網路!」適時地貼文介紹。

名牌效應 鐵壺價值指標
他指出,受中國文化影響,大多數的日本老茶壺常見利用高浮雕或鑲嵌工藝,集書法、繪畫、詩詞於壺。究竟什麼樣的壺可稱之為上等好壺呢?他歸納「識壺12要訣」:堂號和名款畫押、特殊型款是精品、形體顯功力、提梁需立直、壺嘴看水垢、壺蓋有說法、摘鈕畫龍點睛、耳朵環付、金銀鑲嵌錦上添花、壺身圖案鑒賞、壺身漢字書香之氣、鑄法看數量。

關於日本鐵壺的價值,他指出「名牌效應」絕對是一項重要指標,例如名師的堂號:「龍文堂」、「龜文堂」、「金壽堂」等出品的鐵壺,不僅在拍賣市場炙手可熱,還是英國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永久珍藏。

莊智舜小檔案
●年齡:1981年生,33歲
●學歷:銘傳大學新聞系畢業
●經歷:
.24歲,TKB數位學堂行銷企劃
.27歲,美商ERA易而安不動產台灣區總部市場行銷經理、PChome網路行銷
.32歲,離開職場,專心投入日本鐵壺收藏

【識壺12訣】
1.堂號和名款畫押
通過壺身或蓋子背面鑄的堂號或者名款畫押,可以識別該壺出自何堂、何人、何時、何地?著名堂號的鐵壺就是名牌,價格高。
2.特殊型款是精品
老鐵壺的獨特造型,如:把壺製成房屋、井臺、山水、動物、蔬果等器形,充分顯示了釜師們對當代事物的寄託,屬於收藏精品。
3.形體顯功力
鐵壺老堂號的壺體或渾圓厚重、或精巧古樸。一般安之介、正平、藏六等壺雖然沒有款名,但只要在行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
4.提梁需立直
釜師常在提梁上鑲金銀、精雕細刻,甚至壺身安上銅或銀質把手增加豪華與珍貴,但無論怎樣的提梁,一定是立直的才是好品相。
5.壺嘴看水垢
百餘年的老壺經過多次使用會結厚水垢可為斷代參照。壺嘴要水流順暢、斷水果斷,好的壺口側視、正視都美與壺體配。
6.壺蓋有說法
壺蓋不宜像紫砂壺嚴密過緊。許多鐵壺蓋子和壺身非同時製造,從龍文堂開始,很多鐵壺蓋都是銅質,避免由於蒸汽而生鏽。
7.摘鈕畫龍點睛
眾多釜師們會傾注心機,苦心製作摘鈕,特別是名門堂主或名門大釜師,鐵壺的摘鈕用手一撥轉動靈活者為好。
8.耳朵環付
每個壺都必須有1對很搭配的環付。傳統上造型以鬼面或者不明獸居多,還有植動物、神器等。龜文堂以貔貅形環付極具特色。
9.金銀鑲嵌錦上添花
日本老鐵壺中可見壺身、壺把、壺蓋上有鑲嵌金銀銅等貴金屬圖案,此設計增加鐵壺藝術性、價格也昂貴許多。
10.壺身圖案鑒賞
日本老鐵壺分別有精工鑄造的圖案與樸實素雅兩種。龜文堂常見人文山水風景浮雕;安之介較素雅;大國壽朗以詩文、花鳥為主。
11.壺身漢字書香之氣
日本老鐵壺都有著中國書法繪畫和茶文化的影子,文字內容多見詩詞、座右銘等,壺身或壺蓋上的堂號和釜師標誌都用漢字落款。
12.鑄法看數量
鐵壺鑄造法大致有3種,脫臘法、砂鑄法與高強壓力模鑄法,其中,尤以脫臘法為每壺天下僅有1隻,可視為收藏珍品。

日本老鐵壺古文物並不是放在玻璃櫥櫥櫃中的古董,而是可以實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美好物品。依據每個人不同的美感,透過親手觸摸,選出對自己而言最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日本老鐵壺的魅力在於歷史積澱的醇厚韻味,就是喜歡老舊、斑駁的手感愛不忍釋,才讓我收集了那麼多的日本老鐵壺。實體店面,歡迎參觀選購。連絡電話:0935576515 莊先生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149巷23號(木柵捷運站旁一分鐘路程)LINE帳號:soon1119 微信wechat帳號:soon1119fire

超過100把老鐵壺在庫,歡迎交流欣賞御茶道老鐵壺 

江戶期龍文堂名人;安之介造(共箱*古鏡蓋)『鹿地紋入鉄瓶』雙龍銅把壺身橫款龍文堂老鐵壺 

 

蘋果日報專訪連結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壺體上寥寥數筆的勾勒麋鹿,恰似工筆劃裡麋鹿的恬麗安逸;抑或是古樸黝黑的壺身上,突兀地“橫行”著一隻小螃蟹,頗有返璞歸真的意味。融聚著眾多趣味的老鐵壺,近些年來受到業內玩家的追捧。鐵壺按意境分為“禪、道、儒、古”,在當中找尋古人的志趣。

DSC_0339.jpg  
“禪”:返璞歸真之美
在香爐裊裊升騰的紫煙中,樸質無華的老鐵壺靜靜地放在架上。自己打小就喜歡老東西。幾年前,到一位朋友家喝茶,看到朋友家的老鐵壺,其中散發出來的悠悠古韻讓人頓時著迷,於是買走了朋友的鐵壺。


“這個木越鐵壺,就有不少趣味”,樸質無華的壺身,透露出堅硬的紋理,而在壺口邊緣卻有不經意的殘缺,好似蟲蝕過的痕跡。壺蓋和壺把卻細膩華美,處處是鋥亮的古銅色調。仔細端詳,壺把上更有蟲蝕過的凸起,更增添了鐵壺的禪味與樸拙。


另一把鐵壺更滲出濃濃的禪意,稍顯坑洼的素面壺體,周身只有一隻浮雕似的小螃蟹,而壺蓋上的摘鈕,又是一隻造型別緻的螃蟹銜住鐵環,在細品之下,兼具悠遠與趣味的美感。 “安之介的鐵壺,在平凡的外表下卻意境深遠”鐵壺這種寧靜淡泊的氣質,很有返璞歸真的意味。

 

 

DSC_0759.jpg

“道”:和諧一體
除了幽幽禪意以外,老鐵壺深受中國道家文化的影響。
在一件龍文堂鐵壺身上,隨處可見商周銅器的印記。環繞黑色壺身的戰國盾形花飾,猙獰的獸型壺嘴,壺把上刻有金銀的陰陽兩儀圖,細膩與粗獷的對比,和諧統一在一把壺身上。

而在另一把鐵壺上,五隻仙鶴躍然於壺身上,從雲中而下翩翩舞動,時不時還回頭張望,一派灑脫自然,引人神往。

DSC_0333.jpg
“儒”:更多的是對生活的關注
“儒”味十足的鐵壺呈現的具像很多,多有梅、蘭、竹等,文人氣息濃厚,既表現了文人的氣節,也有濃重的生活氣息。
龜文堂的蘭花戲蟹壺,壺身呈現的簡直是一幅絕妙的工筆劃。正面的蘭花輪廓硬挺,亭亭玉立,即便是根鬚也是生動如許,好似在水中漂浮,蘭花旁的螃蟹大鰲聳立,一副鐵甲將軍的架勢。


“鐵壺本身就代表著作者的信仰,儒式的鐵壺在少了禪和道的精神追求外,更多的是對生活的關注”,古代的文人,在得意時兼濟天下,不得意時則鍾情山水,歸隱山林,儘管少了精神寄託,卻更接地氣,這類鐵壺適合玩家把玩細品。

DSC_0336.jpg
“古”:敬畏天地的神秘感
老鐵壺的形制,大多追求的是儒釋道這三種中國傳統文化,不過有一種卻講求高古的意味。
我國商周的青銅器物,諸如鼎、尊,用於祭祀等莊重儀式,象徵著王權和財富,至今“一言九鼎”、“九五至尊”等成語,還像徵著青銅禮器的厚重與氣勢。而在老鐵壺身上,還能見到青銅器上常有的古紋。

DSC_0728.jpg
甚至可在鐵壺身上,找到了青銅器常見的饕餮紋,整體古拙莊重,壺身上有一具獸面具,眼睛部分用銀坎,在漆黑的壺身上顯得炯亮。
鼎字有頂天立地之意,是古人供奉天地的禮器,黃立峰說,這類鐵壺表現的意境神秘厚重,“有敬畏天地的意味”。


品的是中國傳統文化
鐵壺源自中國,唐代傳入日本,而後經過日本茶道的發展,鐵壺經歷了600多年的發展歷程,尤以明治時期最為鼎盛,但現今鐵壺存世數量很少,精品更是稀有。
東洋鐵壺分為南部壺與京都壺兩派,其中南部壺是尋常人家的日用品,配以鐵蓋子。而京都壺則屬於收藏品的範疇,工藝精美,以龜文堂、龍文堂、金壽堂、光玉堂四大堂號尤為著名,其中各個堂口還有安之介、藏六、波多野正平、大國壽朗、梅泉等“釜師”大家。

DSC_0734.jpg
不過真正要關注的是鐵壺中流露出的“唐風宋韻”。中國傳統文化對鐵壺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唐、宋兩個古代巔峰時期的文化。
“比如宋代的道家文化,唐代佛教發展的禪宗”,這些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深刻地影響了鐵壺的發展。

DSC_0727.jpg
“像安之介,看他所製鐵壺,就感覺他像是個隱居的高僧,只是用簡單的話就能讓你體會深奧的道理”,品壺相當於跨越古今,與古人對話,實際上,鐵壺只是“藥引子”,真正的內涵還是中國傳統文化。


收藏:收藏貴在堅持
在幾年前,老鐵壺並沒有受到收藏界的關注,而在近兩三年來,由於收藏家的追捧,老鐵壺的身價也隨之水漲船高。據此前媒體報導,以前數千元買到的老鐵壺,現在已經躥升至十多萬元,一些名家精品更是逾百萬元。


幾年前鐵壺不受關注時,幾乎到處都是精品,現在價錢不僅越來越高,每年的精品更是鮮見問世。
“收藏鐵壺不能只想著日後獲利”,只有真正喜愛並堅持的藏家,手上的精品才會越來越多。

 

日本老鐵壺古文物並不是放在玻璃櫥櫥櫃中的古董,而是可以實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美好物品。依據每個人不同的美感,透過親手觸摸,選出對自己而言最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日本老鐵壺的魅力在於歷史積澱的醇厚韻味,就是喜歡老舊、斑駁的手感愛不忍釋,才讓我收集了那麼多的日本老鐵壺。實體店面,歡迎參觀選購。連絡電話:0935576515 莊先生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149巷23號(木柵捷運站旁一分鐘路程)LINE帳號:soon1119 微信wechat帳號:soon1119fire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875.jpg  

用日本鐵壺燒水和普通茶壺不同的是,水味甘潤,入口爽滑。尤其對貧血體質的人,改善的效果非常突出。日本鐵壺有調水和養水兩大驚喜。

調水,鐵壺本身比不銹鋼壺出水的溫度要高,水溫控制範圍廣,更適合泡普洱茶等茶葉。日本鐵壺軟化並改善水質的效果很明顯。水經過鐵壺煮燒後,入口甘滑爽口,水溫潤飽滿,層次感強,這是使用後的明顯感受。

養水,鐵壺由生鐵鑄造,生鐵密度低,冷熱收縮之間可以吸取收納水中的礦物質,並釋放出對人體有益的鐵元素。經過長期的沉澱,壺內漸漸形成一個由鐵、鐵氧化層、水胚、礦物質組成的小環境,就好像山水湖泊是由岩層、淤泥、有機物、礦物質組成的大環境類似。其煮的水,既有泉水的甘美,又有泉水的營養。

日本有個故事,就是在一個看上去很髒的老鐵壺和一個很乾淨的不銹鋼壺內各養一條魚,結果不銹鋼壺內的魚沒多久就窒息而死,而老鐵壺內養的魚卻活得逍遙自在。剛開始還不相信,後來確實發現身邊一些朋友使用鐵壺喝水後,原來稀疏枯黃的頭髮竟開始變濃變深,眼見為實不由不信。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342.jpg  

鐵壺 開壺&養壺心得

我想說說日本鐵壺。
喜愛鐵壺之人亦會認同,鐵壺為靈器。
質地的獨厚,匠人的鬼斧,制水的活性無不讓人動心。
但這只是一小部分,而這些做為使用它們的人來說都不為最重要的。

還記得在一本日本茶道的書裡見過一張地釜的圖片,哪本書不記得了,但清楚的記得圖下有一行小字:使用了400年的茶釜。
而那茶釜的鮮活與質地,深記。
抹茶道裡也要使用鐵壺,稱'手取釜',所以平日使用和保養的知識積累了一些,在這裡寫出來喜歡鐵壺的人可以參考。
先說所謂'開壺'。
鐵壺別看是鐵質,但確是很嬌貴的器具。
挑選時最好選擇裡面比較乾淨的,還可以近距離聞一下是否有異味。
當然,年代很久的壺,再加上沒有好好使用或者放過其他的物品,有異味是難免的。
多見的里面總會有鐵鏽和水垢,先不用去管它。

開壺有兩種方式,第一種使用普洱茶加上獨特配方煮滾可除鏽並去除鐵壺怪味
第二種方法要有足夠耐心,只用清水煮壺。
開壺要有足夠的耐心,一般裡面的情況普通的鐵壺需要3天左右的時間。
煮第一遍水後,要完全乾燥後再煮第二遍,而不是在未乾透之後再煮。
要注意的是每次倒入水時要把整個壺身全部淋濕,在今後的使用之中也延續這個方法。
有的鐵壺裡面的情況不是很理想,確實需要工具,一種深色的,硬的像棕毛的草,其實中國的茶道具裡有這件東西,就是養紫砂或養茶盤用的那種深棕的刷子,很硬,有的做成小掃帚的形狀。
這種東西是天然的,對鐵壺沒有損傷。

DSC_0745  
從開始煮水到第4、5遍時,可以用這棕毛刷,里外都可以用,但要注意刷的時候要趁鐵壺的溫度沒有冷卻的時候。
力量可以酌情而定,鐵鏽和水垢基本上刷4、5次就不會再有附著物了。
繼續煮水,方法和之前一樣,直至水足夠清澈甘甜。
現在說鐵壺有異味的方法。
我想這個問題我比較有發言權,因為我的一隻鐵壺就是這樣的情況,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我用了半年的時間清理,可毫無進展。
如果鐵壺煮出的水有異味,在煮水後把熱水盛入另一隻最好帶有流的容器,用這熱水慢慢地慢慢的澆淋壺身,因為鐵壺剛剛燒完水,壺身非常燙,所以澆上去的水很快蒸發了,蒸發後再淋,直到把容器裡的熱水用完。
這點非常關鍵,無論鐵壺有何等頑疾,這個方法都能輕易化解。
但澆一次是不夠的,情況嚴重的話要澆5、6次。
這也是使用後的養壺方法,非常重要。
在整個的'開壺'過程中只需要清水就可以了。
雖用時漫長,但方法用對了,壺蓋、壺身的質地都會有明顯的變化,煮出的水也非常可口,這時便能用來泡茶了。
所以,用鐵壺要有足夠的耐心。
再,每把鐵壺的情況不一,如何處理量力而為,不怕不達,怕過失。

再說'養壺'。
1,有一派說法是壺身不要用手或是身體其他部分去接觸。但我個人使用的心得是可以用手去盤玩鐵壺的壺身就像盤玉一樣,常盤玩鐵壺,鐵壺會更有光澤。
2,每天用完後一定要讓它完全乾燥,而不是涼乾。鐵壺裡面響片掉了多是因為沒有完全乾燥。但要注意的是,放在爐子上乾燥​​的鐵壺要特別注意時間,不可過長,不然傷壺。這時間的掌握根據不同的燒水器而定。建議乾燒的時候人要在旁邊以免做其他事情而遺忘。
3,鐵壺的蓋子最好每星期用滾水泡一會兒,但要記住在水未完全涼透之前拿出,不然銅質或鐵質的蓋子會生鏽。
4,'開壺'時的方法皆為'養壺'的方法,尤其是燒水之前淋濕壺身和用熱水澆透壺身。

鐵壺是靈物,你心裡有它,它的心裡自然有你。
同樣,你怎麼對它,它怎麼對你。
最初我用鐵壺,也走了彎路,現在想想,後悔不已。
想當然害死人啊,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之後我特意去尋中國古代的茶書,看看有沒有茶具的使用和收納的方法,未果。

在這一部分,我們是否真的欠缺?
回頭看我們的茶道具,是不是我們的資源太過富饒,對待它們的態度是否懈怠了些?
未可知。
但我相信在歷史上絕有懂器惜器會器之人,只不過無意重視而歸總撰寫成文,皆為自家取向罷了。

 

日本老鐵壺古文物並不是放在玻璃櫥櫥櫃中的古董,而是可以實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美好物品。依據每個人不同的美感,透過親手觸摸,選出對自己而言最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日本老鐵壺的魅力在於歷史積澱的醇厚韻味,就是喜歡老舊、斑駁的手感愛不忍釋,才讓我收集了那麼多的日本老鐵壺。實體店面,歡迎參觀選購。連絡電話:0935576515 莊先生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149巷23號(木柵捷運站旁一分鐘路程)LINE帳號:soon1119 微信wechat帳號:soon1119fire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SC_0514.jpg  
 

鐵壺使用禁忌&注意事項

1.注意安全.鐵燙.蒸氣燙.水燙.壺嘴不對人.
2.輔具:鐵茶夾(夾鐵蓋.倒水時壓著鐵蓋防蓋掉落蒸氣燙人)
3.避免溫差過大:滾水用完勿立刻加冷水.(可加溫水或水未用完時加水)如有兩把鐵壺替換著用更好!!
4.鐵壺煮水只裝八分滿.(滿則溢)
5.鐵壺蓋無氣孔.所以煮水時蓋微開(避免水滾時噴出傷人). 滾後轉保溫再蓋妥!!
6.用完後水倒幹.利用餘溫乾燥鐵壺.
7.乾燥投機法:可微加熱觀察水紋退去後即可!!
8.不可空燒.不可重摔.必傷無疑!!(已有茶友鐵壺暴斃陣亡...呵呵!!)
9.久不用時(如果不潮無所謂.各省不同請自量)可以衛生紙包木炭置於壺內防潮!!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六步驟鑑賞鐵壺之美與價值

鐵器中以鐵壺的傳世最為動人心弦。尤其是古鐵壺,經過歲月千錘百煉的洗禮,自然孕育出雅緻光澤,洋溢著時間所帶來的人文風味;世上沒有人會擁有同一樣的老鐵壺,百年絕唱之古物,絕對有必要細細、慢慢地賞玩。

 日本京都老鐵壺 青龍堂造 內部結晶滿滿 保證開門老件 茶道具 (已藏讓)  


剛接觸鐵壺時,每個人對鐵壺的見解觀點與接受度均有不同,其最大的差異原因就在於因人而異的藝術性認知、高品味講求獨到的鑑賞力等因素。

到底怎樣的壺才能稱得上是好​​壺呢?一般而論,只要具備“精”、“巧”、“美”、“好”、“稀”要素之一者,即有被收藏的價值。當然鐵壺美麗的要素,能同時具備的項目越多、越豐富越美,這是一個極其簡明扼要的參考方法。現就具體印證鐵壺之美相關的經驗法則,羅列以下六項要素:

一、壺之特殊造型

壺的造型一般依形制分類而生,但亦有罕見稀有的壺形,是因為鐵壺​​釜師的某種獨見或其特殊涵義要求而被創作出來。例如:“尚方壺”、“棋人之壺”。

二、落款

通過壺的落款可知其來歷、出處、堂號、作者、年代等。一般而言,有明確落款的鐵壺在收藏價值上較無爭議性,但仍須注意同一年代、同一堂號、同一作者,其鐵壺的工藝精度與細緻度也可能有極大的差異。此點對於收藏使用鐵壺者不可不察,應慎選之。另有一種無款之款,即無任何落款,不知出處、作者為誰,卻美麗、優雅大方、款款動人,這也是值得珍藏的要項之一。

三、以文字觀賞取向

鐵壺文字一般以漢風詩詞居多,例如:花落飄風只。其間亦有大和俳句、漢詩行草、處世哲學佳句、人生必讀座右銘等。例如:高風亮節、勿臨渴而掘井、莫貪意外之財、戒多言,言多必失等。鐵壺有以文字書法之美取向,亦有以文字內容涵義抒發為要。其實只要文字美,意境佳,都是值得好好珍愛品味的。

四、以美麗圖案取向

鐵壺壺體的圖案,大多以植物(松、竹、梅、柳、楓、桐、花卉、牡丹等),風景(山水、庭林、山居、海川、社寺等),動物(鶴、鷺、飛鳥、龜、鹿、龍、虎、馬、牛、犬等)為取材重點,但亦有以吉祥圖案、理想、期望、思想信仰等直接具體的展現在壺體圖案特色上。當然也有很優質的鐵壺,是完全沒有圖案(樸實素雅)又唯美絕倫至極。

五、壺嘴之美取向

壺嘴對茶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做到出水順暢、斷水得宜的要求。具備良好出水、斷水功能後,再進一步探究鐵壺的壺嘴造型是否流暢優美。壺嘴一般造型為:直立砲管嘴、獸口嘴、鴨嘴、四方型、環節狀等。

六、 壺的手把(鉉)

鐵壺的手把是整體壺感的骨幹,或缺此手把或手把的比例造型不佳而無法匹配時,都將大大影響壺的美感與身段。手把在設計上有些為固定式,但活動形制較多。這些手把雖設計為活動形態,但仍以不要經常左右彎折為最佳。因為金屬把互相折磨,久而久之鐵壺手把將會無法站立。因此正確保養與使用鐵壺的手把也是一重要課程。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836.jpg  

所謂鐵壺,簡單地說,是以生鐵為原料,通過鑄造方式製成的煮水壺。一般所說的生鐵,指鐵質內含碳量約2%-5%、帶有一些雜質的鐵。更具體地說,生鐵是將鐵礦砂經初步處理,高溫溶解後所得的產物。若再進一步純化與添加鎢等金屬,就是一般我們所熟知的鋼。然而生鐵有著質地堅硬而脆的特性,所以適合用來鑄造鐵器,因此又稱為鑄鐵。

  何謂鑄造,即利用將熔爐高溫融化的鐵(漿)水,倒入事先燒製好的模型裡,等待冷卻成型。因此依據模型的不同,可以生產所需的器物,如鐵壺等相關鐵器。

  南部鐵指的是江戶時期的“南部藩”所產的鐵器,約在今日日本東北部的岩手縣境內,其中又以盛岡及水澤兩地為最主要的產地。

  鐵壺的製作過程約有68道工序,從最初設計到成品完成一般耗時將近2個月。一把精緻的鐵壺,需要做壺體的手工匠和做壺把的手工匠,兩個人的精湛技藝共同來完成。

  畫圖和製模

  首先,描畫出鐵壺的樣稿。然後,根據圖紙推算出壺的斷面圖,根據橫截面來打造鑄型所需的木模。模具由鐵板製成。因為過去使用木頭制模,因而“木模”這詞沿用至今。

  外模的鑄造

  手拿木模來迴旋轉,每轉一圈的同時加入調製好的粘土,如此重複數十次,直至匠師覺得滿意為止。壺的模具雛型大致打造完成。外模雛型為壺底朝上,壺口朝下。

  押紋路

  趁模具未乾透之際,進行押紋路。用專門的筆在模具內部勾畫出壺壁的紋路。除了 ​​南部鐵瓶有名的小方格型外,還有幾何狀、花卉和風景等圖案。

  中子鑄模

  把細砂、良土和粘土溶合,用布壓成實心的中子形狀。再把中子放入先前打好的模具中。蓋上外模蓋子。  燒製   把滾燙的鐵水(約800-1000度)從外模蓋子上的小孔中註入,等待2小時左右。把鑄鐵倒出,剝開外模,取出壺。此時的壺已經有了完整的壺體。再把壺放入高3米的古碳爐,裡面的燃料有石炭、生鐵、碎鐵和石灰石。爐裡的溫度高達1300度。

  完工

  成型後的鐵壺用800-1000度的碳火燒烤,讓壺形成一層磁化酸化的表膜。這樣處理可以防止壺體生鏽。此技法從南部鐵器開始沿用至今。壺的外側由於火的直接接觸會產生斑點,還需用金屬刷磨去。

  打磨與著色

  完成後的鐵壺放在碳火上用200度的溫度加熱,在壺表面刷上混有醋酸的漆和茶汁。必須要一邊加熱一邊用毛刷塗抹,利用高溫使得漆牢牢附著在壺的表面。

  壺把的製作

  這是最後一道工序。壺把由專門的匠人製作。把鐵板打製成圓的鐵棒形狀,這種技法是非常難的,會的匠人寥寥無幾。成型後上漆,和壺銜接。一個完整的鐵壺就正式出品了。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657.jpg  


隨著中國的飲茶文化和茶道具的流傳,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在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後,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此後,日本人結合自己的文化特徵將之發展成日本本土的茶文化。如果說現今中國的茶文化在於品茗,那麼日本茶道很好的吸收和繼承了中國唐宋茶道的遺風,將唐宋飲茶文化注重茶之載體的特點很好的保留下來,堪稱美學宗教。

DSC_0875.jpg

日本“茶道具”一詞產生於室町時代中晚期,與“茶道”一詞相生相伴。日本茶道相信喝茶是一件樸素的事情,其茶道具正如交友與生活,沒有華麗的外表,卻有著精湛低調的細心工藝。其中如:壺、爐、水指、建水、蓋置、水竹、茶五德、茶壺、罐、茶托、茶入、茶碗、茶刀、茶則香爐、花插等等,每一器件都精美至極,實為追崇者收藏賞鑑之佳品,更是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  在精美的日本茶道具中,金質、銀質、鐵質茶壺集使用功能、審美性、收藏性為一體,堪稱茶道重器和收藏佳品,近兩年來正被越來越多收藏愛好者的追崇,其身價也是與日俱增。

一把好的日本老壺,具有集雕塑、繪畫、書法、鑲嵌工藝等於一身的完美。由於受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在諸多日本老鐵壺中都有著中國書法繪畫和茶文化的影子,很多老壺的壺身上都鑄有漢字詩詞或漢字名言。在眾多以表現山水花鳥題材的鐵壺壺身上的圖案,儼然就是用浮雕形式來體現演釋的中國畫。而壺身或壺蓋上的堂號和釜師標誌也都用漢字來落款。

日本老壺的材質一般採用生鐵鑄造,但多數鐵壺的壺蓋卻是銅質的,因為壺的鐵蓋一經沸水的蒸汽熏蒸較易生鏽,早期壺蓋材質中有一種由七種金屬熔鑄車製的壺蓋,通稱“七寶銅蓋”,這種銅蓋看上去有紫銅、黃銅等好幾種有色金屬的顏色,且有的還有凹凸肌理很是漂亮。鐵壺的蓋子是很講究的,一把好壺一定是原壺配原蓋,特別是名釜師的壺蓋,都是與壺身完美結合,渾然一體的。所以,在日本老鐵壺中各個堂號各個釜師的壺與蓋都是各有其獨到的風格。特別是蓋子上的摘鈕,更是別具匠心,花、鳥、魚、蟲、龍、龜、蛇、獸;梅、蘭、竹、菊、松果等等皆為所用。壺蓋的鈕座也同樣是別出心裁,花樣百出。在日本茶道的壺中也有很多形制各異的銀壺、銅壺,甚至更為精美的純金制壺。銀壺和金壺本身就是貴重金屬所製,特別是純金制壺每把壺用金量多達幾百克,並且它們都是手工鍛打製造,所耗工時也很長,往往要月餘。這樣奢侈的器物,必是貴族階層才能使用,如今更是成為收藏賞鑑的精品。

DSC_0851.jpg

中國唐宋時代的茶具多為金、銀、銅、鐵等金屬制器,達官顯貴甚至推崇以“金銀為優”,這樣繁複精緻的茶器具,把中國的茶文化發展引向頂盛。日本茶道相信喝茶從水源開始,因為使用金、銀、鐵壺煮過的水因為含有二價鐵離子,所以會出現山泉水效應,口感較圓潤、甘甜,可有效提升茶品口感,非常適合衝煮各式茶飲。其中,鐵壺之水渾厚滑順、韻味醇厚;銀壺之水清甜細緻、香氣輕揚;金壺之水在喉韻與香氣之間取得絕佳平衡。所以日本茶道具很好的保留了中國唐宋茶道具中的煮水器金質、銀質、鐵質茶壺,並發揚光大。

日本老鐵壺的歷史在日本長達三四百年,經歷了日本的戰亂及經濟復興,每一個能在歷史上留名的堂號,背後必定都有幾個成功的釜師,靠著他們精湛的手藝,為各個堂號留下傳世的鐵壺。每把壺背後都有一個小故事,這不僅僅是段歷史記載錄,更代表釜師的心境。從壺身的結橫和文路欣賞釜師的功力與細膩。從每一個小細節品味釜師創作時的心境,彷彿代表釜師穿越時空與我們對話。只要細細觀察,將能探索壺中的千言萬語。

以金銀壺為代表的日本茶道具,以其精良的工藝和東方文化一脈傳承的歷史底蘊,近年來備受藏家關注。尤其隨著茶文化愛好者的增多,及日本金銀壺產量減少,國寶級斧師的奇缺,精品保有量銳減,出現了“好壺難求”的情況。  收藏日本老壺,“堂號”和堂口裡的釜師是離不開的核心內容,特別是名釜師。所謂“堂”號就是相當於今天作坊或是公司,堂主相當於今天公司的董事長,名釜師也就相當於我們中國的紫砂壺的名家。日本老鐵壺的堂號百餘個,尤以京都地區的老堂號為主流。例如龍文堂、龜文堂、金龍堂、金壽堂、光玉堂、祥雲堂、晴壽堂、精金堂、湖嚴堂、松榮堂、雲色堂、保壽堂等等。著名的釜師有藏六、中川淨益、真鍋靜良、石黑光南等。目前廣為討論的釜師,莫過於龍文堂的安之介、龜文堂的波多野正平、金壽堂的宗兵衛、雲色堂的和田美之助與光王堂的佐藤堤等多位釜師。此外,藏六釜師沒有創建自己的鐵壺堂號,後來所見到他造的壺體上一般有“藏六居造”、“藏六二世”、“三世”、“四世”、 “藏六造”等章款,這可能與他被天皇召為宮廷御用釜師有關。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690.jpg  

很多鐵壺不是買來就可以直接用的,除非前手已經花了很大功夫整理過(而很多賣家,特別是越大的賣家,因為手上的鐵壺量大,越不大可能詳細處理。這點很容易理解)。所以,拿到一把鐵壺,當然還是要先注意一下到底情況如何,然後「因材施教」,把鐵壺拉拔成材。

通常,如果很長時間沒用的鐵壺,都會有一股子詭異的味道,或者是倉庫陳舊的氣味,如果有木箱的話,就會有一種木箱混和老舊鐵器的臭味。在這樣的情況下,煮出來的水,常就如同小弟一位網友所說的,是「鏽水」(這傢伙還問我,喝這種鏽水會不會重金屬中毒?教我情何以堪??)。這時,常見的處理方法是:

1. 用菜瓜布或是鋼刷反覆刷洗,然後用大量清水沖洗內部,務使多數鏽跡不見為止。這點可見下面網頁的圖解。

2. 配合茶葉熬煮,或者也有其他使用配方,如洗米水、馬鈴薯皮、白米、小蘇打、檸檬酸等,熬煮至鏽水被清除乾淨。

3. 反覆煮,煮了又煮、煮了再煮,待煮出的水變成潔白無味的時候,即可使用。

4. 有些人,特別是中南部的朋友會以井水、山泉水或者...反正中南部的水質比較硬,所以有時直接以自來水熬煮,便會讓鐵壺內壁呈現出一層「水垢」。有人認為,水垢和水質有直接關係。關於這點,可在後文討論。


對於以上的說法,我多數持相對保留的態度,採取較為不同的辦法:

1. 一樣是清除鐵壺內壁的陳跡、髒污,但是頂多以菜瓜布配合清水輕輕刷洗內壁,避免刮傷以前留下的水垢(日本的水質偏硬,自來水在久煮後,會和歐洲一樣,在鍋內殘留一層礦物質還是石灰質一類的水漬,久了之後,便會形成厚厚一層水垢。)以及壺壁。

2. 直接下去煮,剛開始氣味會難聞、水色偏黃,但煮了幾次之後,--水質便會逐漸清澈。關於這點,我非常非常有體會,我的前兩把鐵壺和這陣子上手的兩把差別極大!好的鐵壺剛煮,除了水面上會浮現一層鐵鏽沫之外,水色是幾乎無色的,而且鐵鏽沫會隨著使用慢慢消失;壞的鐵壺一煮,水色則是整個混濁的,完全不可使用。因此,我以為決定水質好壞的關鍵不在於是否以任何外力改變鐵質表面的成分,而是鐵質本身得好壞以及水垢的有無。

3. 一樣,反覆煮、一直煮、煮了又煮、煮了再煮,待煮出的水變成潔白無味的時候,即可使用。

4. (多一個步驟),確定煮出的水變成潔白無味後。開始可以使用,但使用完畢後,於壺中留下一些水分來養壺。在下次使用時,先倒掉,加入一些水清洗底部髒污,然後開始使用。或者有助於增加水質的使用。

這中間有兩處可以討論的,我希望日後可以用較大篇幅來說明,這邊先簡略帶過:

1. 水垢到底有沒有用?我個人認為有!水垢(而且得是老水垢)的存在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換句話說,有水垢,水質不一定好;但沒水垢,水質應該不會好。從我的側面觀察來說,我見到有好水質的似乎都有水垢。換句話說,沒水垢的,我還沒見過有水質好的!也難怪中南部的玩家會汲汲於製造水垢了。

2. 鐵壺的水質和使用頻率成正比,使用率高,出來的水質也會變好。當然,前提一樣建立在,鐵壺的鐵質要好的情況上。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其實鐵壺的名家大多出在明治時期,他們對中國的文化癡迷,還沒有進入工業化,以上的名人對中國文化極其瞭解,表現在壺上出現歲寒三友,四君子漢唐詩文竹林七賢還有中國青銅器造型,尤其是大國壽朗和上田照房幾乎就像中國藝術家,所有作品都是漢文化特徵。

鐵壺收藏堂號的歷史脈絡:
明治時期是鐵瓶的輝煌時期,星光璀璨,龍文堂出現了安之介大國,上田照房,井上,四大天王。

DSC_0494.jpg  
 

龜文堂出現了,波多野正平、梅泉、鈴木光重、淡海秀光四大天王。
藏六堂出現了4世代藏六和西垣一瑳。
就像紫砂有花貨和光貨,花貨就是龍文堂系統,光貨(又叫素壺)多出自金壽堂系統。
金壽堂的創辦人雨宮宗兵衞和安之介為一時瑜亮,現在的歐洲的亞洲民藝館還收藏著金壽堂的雨宮作品,看的出金壽堂的歷史地位。

DSC_0989.jpg  

DSC_0994.jpg  

現在分析一下兩個堂號的系統和名人:
龍文堂系統的堂號很多,比如金龍堂就是龍文堂針對高端客戶產生的,就像豐田裡的雷克薩斯,其他和龍文堂有關或代工的堂號有青龍堂、光龍堂、旭龍堂、萬龍堂、信龍堂、山龍堂、地龍堂、龍善堂、龍虎堂、龍方堂、晴壽堂、瑞雲堂、龍雲堂、金祥堂。

DSC_0536.JPG  

還有祥雲堂和大西家有關,正壽堂是京鐵壺中風格橫跨京鐵壺南部鐵壺地方系三個風格,還有一些其他的一些堂號很稀有如鳳字輩的堂口。
金壽堂(素壺系統)有金青堂、金觀堂、金玉堂、金榮堂、金龜堂、雲色堂是金壽堂系統的五大支柱之一。
支柱之二就是光玉堂是素壺中的精品堂號,(能做金工的堂號很少,名師也就是那麼幾個,光玉堂是其中之一)光寶堂永寶堂菊光堂山玄堂也是金工大家,金工師茂光的作品,堪比龍文堂系統的金龍堂的梅隆軒.省鑄堂松榮堂三德堂是金壽堂系統五大支柱。

DSC_0161.jpg  

收藏珍品的價值一個是物以稀為貴,一個是藝術價值,一個是工藝水準,還有品相玩好程度,另外就是個人喜好。
金工系收藏熱點名人,,梅隆軒(金工師),茂光(金工師),宗仙作(金工師傅),安之介(釜師),大國(釜師),上田照房(釜師),雨宮宗兵衞(釜師),雨宮宗(釜師)等等。
脫蠟法鐵壺收藏熱點名人波多野正平鈴木光重秦梅泉淡海秀光西恒一瑳

 

日本老鐵壺古文物並不是放在玻璃櫥櫥櫃中的古董,而是可以實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美好物品。依據每個人不同的美感,透過親手觸摸,選出對自己而言最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日本老鐵壺的魅力在於歷史積澱的醇厚韻味,就是喜歡老舊、斑駁的手感愛不忍釋,才讓我收集了那麼多的日本老鐵壺。實體店面,歡迎參觀選購。連絡電話:0935576515 莊先生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149巷23號(木柵捷運站旁一分鐘路程)LINE帳號:soon1119 微信wechat帳號:soon1119fire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010.jpg  

鐵壺內部如何除銹

老鐵壺在製作時,當時的防鏽技術並沒有像今日這麼進步。所以

關於防鏽方面的處理,多在壺身外部塗上生漆,或是已做了防

鏽,因為年代久遠,防鏽功能已消失,導致鏽斑遍布。無論是那

種情形,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延緩它生鏽的速度,所以下提供幾種

處理的方法:
內部鏽蝕的處理

■ 用刷子把它刮除,再多煮幾次,待水清即可。
■ 單純用水煮,煮到水不變色後就可使用,使用 久了自然會產生水垢。

外部鏽蝕的處理

■ 壺身熱時,上點茶汁。
■ 用手撫摸(類似盤玉的效果),因手有油脂。

DSC_1043.jpg  

 上述的幾種方式,說穿了就是利用茶湯與油脂來保護外部。其實鐵壺只要有茶湯與油脂附著,就比較不會生鏽。在上茶湯時,用些許的茶湯,塗上薄薄的一層來擦拭即可。至於市面上也有些除鏽產品,個人比較不建議,因為在成份未明前,不知使用後,是否會滲透入壺內,連帶一起煮來喝。

 老鐵壺保養,最重要是在每次使用鐵壺完畢時,記得留一點水,再加熱至沸騰後,將壺內的水迅速倒出。此時壺內的餘溫,自然會將殘留的水份給蒸發,之後一小時內不要蓋上壺蓋,保持通風即可。另外減少生鏽的方式就是養水垢,附有水垢的鐵壺,比較不會生鏽的原因,在於水垢可部分隔離與空氣的接觸,所以氧化的速度,自然就比沒有水垢的壺減少很多。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535.JPG  

有朋友問我老鐵壺與新鐵壺的區別,關於釋放鐵質的老話,我在此也不多說。在這裡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為什麼老鐵壺能釋放鐵質。我個人覺得新老鐵壺不同處從兩個方面來說,第一是材質,大家都知道,以前的鐵冶煉技術不高,日本生鐵,是老鐵壺的主要原料,其含鐵量為70%,剩餘部分為能經歷高溫的礦物質等。

第二是製造的工藝,大家都知道鐵是一種很活躍的化學物質,長期接觸水,它會生鏽,但是老鐵壺如果在長期使用的情況下,內部是不會有生鏽的情況,只會天然的形成一層水垢與鐵質混合的垢化層,是真正意義上能自然的析出鐵質而不影響水質的。

 老鐵壺內部結晶  

現今的新鐵壺內壁,多有塗層,以搪瓷,琺瑯為多。但古代製鐵壺為何不需要,因為,制壺師傅在壺身完成後,在其仍燒紅的情況下,立刻入水降溫,如此重複數次,便成為能形成天然垢化層的老鐵壺了。如今無法重現老鐵壺,是因為如今的技師無法掌握其入水多長時間,重複幾次,還有如今的材質無法跟古代相比。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