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一些養眼的老器物!!
在時間長河中,陶瓷與金屬器皿的工藝不斷演變,每一件器物都承載著特定時代的審美與技藝。今天將跨越宋、元、明、清與明治時期,從一組風格迥異卻又暗含脈絡的器物中窺探歷史的痕跡。
元龍泉杯與明龍泉青瓷盞托展現了龍泉青瓷在元、明兩代的不同發展。元代龍泉杯碧透溫潤,釉層豐厚,猶如凝脂;而明代的青瓷盞托則形制端莊,托盞合一,更顯飲茶禮儀的精緻化,亦透露出茶道文化的深遠影響。
與溫潤的青瓷對照,宋灰背建盞則代表著另一種美學追求。這類建盞黑釉深邃,而「灰背」的特點則反映出胎土與燒製工藝的細微變化,使其在光影變化下更具層次感。
進入清代,紫砂茶器開始崛起,清矮梨朱泥便是這一風潮中的典型代表。朱泥質地緻密,壺型矮而穩重,呈現梨形的圓潤美感,不僅適宜沖泡細膩的茶湯,更成為品茗雅事中的珍貴藏品。
除了陶瓷與紫砂,金屬器皿亦在茶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來自日本明治時期的名越淨味小鐵瓶,以精工鑄造的鐵質壺身,搭配細膩的肌理與款識,不僅提升了茶湯的口感,也展現出東亞文化交流的影響。
最後,元龍泉小蓋罐作為這場時空對話的收尾,它小巧而典雅,使用它來盛放沉香,延續著古人對器物實用與美學的雙重追求。
從宋代的建盞、龍泉青瓷,到明清的朱泥壺、明治的鐵瓶,每一件器物都映照著時代的審美趨勢與工藝智慧。當它們匯聚一堂,彷彿構成了一場關於時間、技藝與文化的無聲對話,觸碰歷史的餘溫。
#元龍泉杯
#明龍泉青瓷盞托
#清矮梨朱泥
#宋灰背建盞
#元龍泉小蓋罐
#明治名越淨味小鐵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