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鐵壺,日本鐵壺,老鐵壺,茶道具,個人收藏,歡迎參觀交流。連絡電話:0935576515 莊先生。市話:(02)22305820.LINE帳號:soon1119微信wechat:soon1119fire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149巷23號(木柵捷運站旁一分鐘路程)每把鐵瓶背後都有一個小故事,這不僅僅是段歷史記載錄,更代表釜師的心境。 從壺身的結橫和文路欣賞釜師的功力與細膩。 從每一個小細節品味釜師創作時的心境,彷彿代表釜師穿越時空與我們對話。 只要細細觀察,將能探索壺中的千言萬語。描述關於鐵壺與茶道具的一些看法,京都老鐵壺,龍文堂,龜文堂,金龍堂,金壽堂,

目前分類:紫砂壺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96666720_10159693915357067_5072161436600369152_n (1).jpg

95790610_10159693915652067_3937659431818362880_n.jpg

96147649_10159693915502067_4863982421848096768_n.jpg

96243248_10159693915767067_1848035272537669632_n.jpg

97115227_10159693915407067_7315641344582483968_n.jpg

清中期孟臣款朱泥梨形壺
「手中無梨式,難以言茗事」

此梨形壺器身飽滿,全器線條流暢,比例周正協調,扁珠鈕高挺,平蓋內斂,圓把堅實有力。壺內造工一絲不苟,且內外如一,整體比例協調,造型端莊俊雅卻不失靈動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204.jpg DSC_0205.jpg DSC_0206.jpg DSC_0207.jpg DSC_0208.jpg DSC_0209.jpg DSC_0211.jpg DSC_0212.jpg DSC_0213.jpg DSC_0214.jpg DSC_0215.jpg DSC_0216.jpg DSC_0217.jpg DSC_0218.jpg DSC_0219.jpg DSC_0220.jpg  

清末民初吳德盛朱泥菊瓣壺與各位分享,是由上一位藏家於2012中信拍賣會標得,輾轉流到我的手裡!!此壺純手工製作,精細纖巧,運線簡練流暢,泥色紅光內斂,溫潤如玉,菊瓣壺工藝要求繁複,因採純手工製作,用泥量多,器身較厚重,可感受到其線條脈絡張力,在光影映射下,明暗的起伏律動最能展現泥胎的多面向!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745.jpg

DSC_0746.jpg

DSC_0747.jpg

DSC_0749.jpg

最近入手的泡茶利器!!簡單約束,沒有華麗的外表,沒有多餘的裝飾,不炫耀,只為單純的表現泡茶而生~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005.jpg

DSC_0006.jpg

DSC_0007.jpg

DSC_0008.jpg

DSC_0009.jpg

DSC_0010.jpg

DSC_0011.jpg

DSC_0012.jpg

DSC_0013.jpg

DSC_0015.jpg

DSC_0016.jpg

DSC_0017.jpg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
紫砂石瓢壺
紫砂石瓢壺
,最早見於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係。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於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後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從留傳於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更趨向文人化、藝術化。“曼生石銚”主[2]  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穩當,壺嘴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暢順,壺身呈“金字塔”式,觀賞端莊。“曼生石銚”與“子沾石銚”相比,雖同為彭年所製,但前者更顯飽滿而豐潤,後者則剛烈而古拙,這可能是因人的個性而在壺的藝術上表現。那麼,紫砂“石銚”何時稱“石瓢”呢?這應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品質特點編輯
壺身呈梯形,曲線柔和流暢,造型渾厚朴拙。足為釘足呈三角鼎立狀支撐,給人以輕靈而穩重之感。壺身八字造型,造成一個主視角度內的呈型表面,亦曲亦直,皆顯現簡樸大方的氣度。直流,簡潔見力度,多為暗接處理,溶於壺身整體。把多呈倒三角勢,與壺身之型互補,形成和諧的美學效果。平壓蓋,橋鈕,乾淨利索,比例恰當,充分體現出秀巧精工為上的特點。
此款初見於楊彭年年制,曾分別於陳曼生,瞿應紹合作,詩書畫印於一壺,格調高雅,時稱三絕壺。一提梁款為滬上八壺精舍唐云所藏,一款存上海博物館。
近現代,朱石梅,顧景舟亦多製此款傳世。景舟曾於1948年同時制得五把,贈於吳湖帆,江寒汀等滬上畫壇名宿。亦有高振宇輩,制出橢圓石瓢,也算是石瓢一奇葩。我亦偏愛此款,認為此款充分體現了智欲其剛,行欲其方,剛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蘊精氣神韻於一身,可稱之為大家,可視為壺之智者。
石瓢造型的要點在於力道,要達此目的,則要協調好石瓢各個線條所構成的三角形的比例關係,身筒、流、把甚至鈕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終突出其獨特的力度與氣韻。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019.jpg

DSC_0020.jpg

DSC_0021.jpg

DSC_0022.jpg

DSC_0024.jpg

DSC_0025.jpg

DSC_0027.jpg

DSC_0028.jpg

DSC_0672.jpg

喜歡這細膩的作工與漂亮的土胎。風捲葵壺,她有美麗的身姿,也有傳神的名字。整把壺既應物象形,又氣韻不凡。與湯麗紅老師聊天時,她說內行人看到這作工與早期原礦土就知道是好貨。她做這樣一把手工壺也需要不少的工作天。

風,很難勾勒出它的外觀,但在風捲葵壺上,錦葵的枝葉隨風飄逸,使我們感覺到了風帶給我們視覺上的優雅與靈動。這把風捲葵壺的創始作者叫楊鳳年,她是晚清製壺女藝人,也是史籍中唯一一位留下姓名的紫砂女藝人。

關於這把風捲葵壺還有一個傳說。據說楊鳳年有個哥哥叫楊彭年,做紫砂壺簡煉大方,渾樸雅緻,精巧玲瓏,兄妹倆雖情同手足但藝不傳女,雖然楊鳳年對製壺充滿興趣但始終得不到兄長的指導,還規定她不准跨入哥哥的作坊半步。楊鳳年只能自己摸索,有一天,楊鳳年在院子裡邊打著打泥條邊構思設計新壺型,突然被眼前一朵在風中搖曳的錦葵花所吸引,她想:現在有梅樁壺、有鬆段壺、蓮花壺,還有沒有一把是關於風中的花朵,她腦海中立馬映出一把風中錦葵造型的紫砂壺。之後,楊鳳年每天都對著錦葵花觀察,連續三天三夜都在推敲最終的壺型,滿腦都是錦葵花,之後連做四十九天,這把精心炮製的紫砂壺才得意問世,這就是流傳至今的“風捲葵”。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1094.jpg 

DSC_1095.jpg 

DSC_1097.jpg 

DSC_1100.jpg 

DSC_1101.jpg 

DSC_1103.jpg 

DSC_1105.jpg 

香州造 古錫製 靈獸荷葉側把錫茶壺

品相完美的一把老錫壺。 年份老。 皮殼漂亮。 工藝精美 。一面荷葉圖案。蓋子處靈獸形狀小扭。  品相完美 。古樸清雅 。是一件非常難得的老茶器!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121.jpg DSC_0113.jpg DSC_0115.jpg DSC_0116.jpg DSC_0117.jpg DSC_0118.jpg DSC_0119.jpg DSC_0120.jpg  

日本作家款開片青蛙泡瓶(共箱) 

此款來自日本作家的作家款開片青蛙泡瓶,青蛙雕琢活靈活現並趣味盎然,式度妍雅,氣勢不凡。由日本作家製作,升值潛力大。壺蓋渾圓,壺身開片凕明顯,線條流暢,比例完美,截蓋嚴絲合縫,製作頗見功力。骨肉亭勻,簡練大方,優雅的古典美和簡潔的現代藝術風格相結合,獨具創意。相信在經過人為的養壺之後更能使其煥發出自身渾然、樸實的光澤,是玩家不能錯過的一款佳作。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_0742.jpg DSC_0743.jpg DSC_0744.jpg DSC_0745.jpg DSC_0746.jpg DSC_0748.jpg DSC_0749.jpg  

【尺寸】高12cm(含壺把),高6m(僅壺身),口徑6cm,寬11(含壺嘴)

品相超完美的一個老錫壺。 年份老。 皮殼漂亮。 工藝精美 。一面蘭花圖案。一面靈芝圖案 。蓋子處靈芝形狀小扭。 柄處纏繞著細細的藤條。 品相完美 。古樸清雅 。是一件非常難得的老茶器!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451.jpg DSC_0452.jpg DSC_0453.jpg DSC_0454.jpg DSC_0455.jpg DSC_0456.jpg DSC_0457.jpg DSC_0458.jpg DSC_0459.jpg DSC_0460.jpg DSC_0462.jpg DSC_0463.jpg DSC_0464.jpg DSC_0465.jpg  

 

清朝邵友蘭雙耳鑲銀直筒壺,大小適中,高約9公分,各部諧調,做工規整,一望便知是大家之作。拿在手中把玩一番,見壺底有一帶邊框的篆文方印,揭開壺蓋,蓋內鈐一橢圓 “友蘭”小印。
紫砂史上名家輩出,同名之人也有不少。


紫砂文獻中提到的叫友蘭的紫砂名家有三個之多,乾隆年間有一位楊友蘭,是宜興制壺高手,與王南林同時,其作品也曾被皇宮收藏。而民國時期由李景康和張虹編著的《陽羨砂壺圖考》中又記載了一位王友蘭,相傳曾被蘇州拙政園請去製壺。第三位友蘭出現在清嘉道年間,也是宜興人。宜興紫砂名工中以“友”為名的人也很多,如“友廷”“友竹”“友春”等,嘉道年間這位友蘭姓邵,文獻記載他與邵大享同時代,頗為長壽,一直活到咸豐初年。邵友蘭所製茗壺常鈐帶邊方章“友蘭秘製”和楷書“友蘭”橢圓小印,在故宮博物院中亦藏有他的作品。


仔細觀賞這把友蘭紫砂壺,令人愛不釋手。首先它材質正宗,在富有質感的紫砂泥中,質樸而素雅。再者,此壺器型端莊,造型簡潔明快,是傳統紫砂壺器型,而越是簡潔之造型越考驗製作者的功力,其圓筒狀壺身與坡狀壺肩交接處的線條均勻秀挺,與壺的彎嘴耳把銜接流暢,一以貫之,給人以剛柔並濟的審美感覺。同時,特殊的壺蓋與半平添了一股氣韻,壺表被人把玩日久,包漿光潤適手。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841.jpg DSC_0842.jpg DSC_0843.jpg DSC_0844.jpg DSC_0845.jpg DSC_0846.jpg DSC_0847.jpg DSC_0848.jpg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856.jpg DSC_0857.jpg DSC_0858.jpg DSC_0859.jpg DSC_0860.jpg DSC_0861.jpg DSC_0862.jpg DSC_0863.jpg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849.jpg DSC_0850.jpg DSC_0851.jpg DSC_0852.jpg DSC_0853.jpg DSC_0854.jpg DSC_0855.jpg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