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鐵壺,日本鐵壺,老鐵壺,茶道具,個人收藏,歡迎參觀交流。連絡電話:0935576515 莊先生。市話:(02)22305820.LINE帳號:soon1119微信wechat:soon1119fire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149巷23號(木柵捷運站旁一分鐘路程)每把鐵瓶背後都有一個小故事,這不僅僅是段歷史記載錄,更代表釜師的心境。 從壺身的結橫和文路欣賞釜師的功力與細膩。 從每一個小細節品味釜師創作時的心境,彷彿代表釜師穿越時空與我們對話。 只要細細觀察,將能探索壺中的千言萬語。描述關於鐵壺與茶道具的一些看法,京都老鐵壺,龍文堂,龜文堂,金龍堂,金壽堂,

目前分類:雜項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DSC_0473.jpg

DSC_0475.jpg

DSC_0477.jpg

DSC_0478.jpg

DSC_0479.jpg

DSC_0480.jpg

DSC_0481.jpg

DSC_0482.jpg

多美麗的佐渡名工土屋宗益紫斑銅花瓶,精工細膩,包漿溫潤。斑紫銅有它獨特的配方,這是個秘密,但是從各種資料上考證是用碳,慢燒到800℃,然後急速冷卻,再經過打磨,形成了不均勻的紫色斑塊,形成了斑紫銅獨特的魅力。每一個作品都是不一樣的紋路。

本間琢齋除了長男二代琢齋以外,還有兩個兒子,也是大名鼎鼎。一個是 土屋宗益,另外一個就是 本間琢磨。土屋宗益 幾乎件件是精品

 

 

佐渡蝋型鋳金は、県指定文化財、無形文化財です。

はじまりは、初代本間琢斎(ほんまたくさい)が弘化4年(1847年)に佐渡奉行中川飛騨守より委嘱されて大砲を鋳造し、砲身の模様を蝋型で鋳造したことであると言われています。

明治維新後は、工芸美術品として花瓶・文房具・仏具・香炉などを制作、その芸術性を高く評価され内外で数々の賞を受賞。

佐渡の鋳銅作家には、初代に師事した二代本間琢斎(~1904)、初代宮田藍堂(1855~1919)や真藤玉真、清水湘斎、三浦研斎、土屋宗益らがいます。

なお、初代宮田藍堂門下には、後に重要無形文化財技術保持者として認定された佐々木象堂(1884~1961)がいます。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1072.jpg

DSC_1073.jpg

DSC_1074.jpg

DSC_1075.jpg

DSC_1076.jpg

DSC_1077.jpg

DSC_1078.jpg

DSC_1080.jpg

DSC_1082.jpg

DSC_1083.jpg

DSC_1084.jpg

 

鐵器之所以迷人,乃因鐵的鏽斑能夠真確表現「侘寂」的感覺,不矯情不做作,發散出無可抗拒的風采與味道。 「鐵打出」的作品為世人所矚目珍賞,原因是鐵乃金屬中最難加工的一種。鐵砂、礦石並非單純的鐵而是酸化鐵,在爐子裡經過去除硫磺等雜質後還原成鐵。因為質地堅硬加工過程必需加熱、鍛錘、延展、彎曲成型,十分費工耗時。

山田宗美高徒黑瀨宗世,其10歲未滿便入山田宗美門下直到宗美逝世,逾20歲,為宗美頭號大弟子,37歲時將工房遷至金澤市,承繼師技並鑽研鐵打出之創作,昭和5年(1930)第11回帝展初入選,之後每年的帝展、文展中連年得獎,確立了其藝術上的地位,作品亦受皇室珍愛,宮內省、秩文宮殿下皆有購藏的光榮記錄。此件黑瀨宗世祥龜置物同樣堪稱難得一見的精品。如此複雜的形狀所需要的各式鐵槌和擋金從數在數百支在所有材質中鐵的熔點既高、延展性又最差,在所有的鍛金技術中難度最高,在高熱的加工條件下,如何保持作品的完整、厚薄均一(2-3mm)、工作槌和擋金與作品的接觸面時時拋光如鏡,以利材料的延展,處處測試的細心與耐性,從材料的展開到最後收口,都在考驗作家功力。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778.jpg

DSC_0779.jpg

DSC_0781.jpg

DSC_0782.jpg

DSC_0783.jpg

DSC_0784.jpg

DSC_0785.jpg

DSC_0787.jpg

DSC_0788.jpg

DSC_0789.jpg

花瓶的皮殼有班紫銅特有的色斑,溫潤飽滿,花瓶上水龍栩栩如生彷彿即將奮力躍起

本間琢齋生於文化六年(1809),弘化四年(1847)本間琢齋初代創立。明治六年(1873)起陸續受邀參與國內外博會,屢屢獲得獎牌,褒狀.明治甘四年(1891)八月病殆,享年八十三歲。

琢齋在十六歲時(文政七年,一八二四年)就以蠟形鑄銅的方式制作文房用品,茶器。琢齋作品的特殊之處,首先是銅器的著色,明治時期以后,琢齋透過種種細微的研究,發明了其獨特的斑紫銅,在這以前是相當飽和的黑色,斑紫銅以外也有青銅,青斑,金紫銅等顏色,而且銅器的底部像花瓶的處理手法一樣,那不是用焊接蠟的方式做成的,因此剛鑄好的時候非常堅實,這是外國人特別欣賞之處。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662.jpg

DSC_0663.jpg

DSC_0665.jpg

DSC_0668.jpg

DSC_0670.jpg

藏六的作品特徵为具有中国古铜器的图腾,很多作品处处可见到贴上的金箔,与时代忆起消逝剥落的金箔,代表著藏六独具匠心并受到世人的极高评价,其他的创作也极受世人推崇。「秦藏六」的名字在今日,仍是代表著金属工艺界首屈一指的金属工艺师。

秦藏六精通历史、诗文,作品铸造雕刻功力精湛,一刀一刻皆不凡!身为日本金工代表,秦藏六亲自制造了江户时期孝明天皇的铜御印、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的大将军黄金印、明治六年天皇御用国玺等。他以划时代的蜡型铸造法,成功地将中国古铜器的图腾摩划入铁壶作品,经典之作便是兽口壶。秦藏六的作品具有显著的中国古铜器的图腾特征,很多作品伴随有金箔镶嵌。与时代一起消逝剥落的金箔,代表著藏六的独特匠心,受到世人的极高评价。除了铜器、茶道用道具作品外,秦藏六还创作银制品,花器,文房四宝,香道用具等,也极受世人推崇。

初代秦藏六:文政七年(1824年)~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享年66歲初代秦藏六出生于日本山城雲煙,最初的名字是秦米藏,年少時向龍文堂安之介學習鑄造,後期金工技巧純熟,獨立創作。初代藏六深受中國青銅器的吸引,其鑄造的饕餮紋,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美感,因此成為江戶時期皇家御用工藝大師,親手制造了江戶時期孝明天皇的御印、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的征夷大將軍黃金印、明治時期天皇御璽與日本國璽等等的鑄造。此後,秦藏六的子孫代代相傳以【藏六】為名,繼承傳統的鑄造技藝,至今仍被推崇為金屬工藝的第一人,目前已傳承至六代。

二代秦藏六:安政元年(1854年)~ 昭和七年(1932年),享年78歲,初代秦藏六的長子,原名是秦祝之助,于1890年繼承為二代秦藏六。 三代秦藏六:明治十五年(1882年)~ 昭和十九年(1944年),享年62歲,二代秦藏六的三子,於昭和七年(1932年)繼承為三代秦藏六。 四代秦藏六:明治三十壹年(1898年)~昭和五十九年(1984年),享年86歲,二代秦藏六的五子,與三代秦藏六一同師從于二代秦藏六,昭和十九年(1944年)繼續為四代秦藏六。 五代秦藏六:昭和二年(1927年)~ 不詳 六代秦藏六:昭和二十七年(1952年)~ ,五代秦藏六之子,于京都富小路通繼續繼承家業。師從五代秦藏六,一方面傳承並維持傳統技法,一方面也因為新時代持續創新。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426.jpg

DSC_0427.jpg

DSC_0428.jpg

DSC_0429.jpg

本間琢齋葫蘆型山水紋紫斑銅花瓶

本間琢齋生於文化六年(1809),弘化四年(1847)本間琢齋初代創立。明治六年(1873)起陸續受邀參與國內外博會,屢屢獲得獎牌,褒狀.明治甘四年(1891)八月病殆,享年八十三歲。

琢齋在十六歲時(文政七年,一八二四年)就以蠟形鑄銅的方式制作文房用品,茶器。琢齋作品的特殊之處,首先是銅器的著色,明治時期以后,琢齋透過種種細微的研究,發明了其獨特的斑紫銅,在這以前是相當飽和的黑色,斑紫銅以外也有青銅,青斑,金紫銅等顏色,而且銅器的底部像花瓶的處理手法一樣,那不是用焊接蠟的方式做成的,因此剛鑄好的時候非常堅實,這是外國人特別欣賞之處。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433.jpg

DSC_0434.jpg

DSC_0436.jpg

DSC_0437.jpg

DSC_0438.jpg

DSC_0442.jpg

DSC_0444.jpg

DSC_0445.jpg

DSC_0446.jpg

本間琢齋鯉魚紋紫斑銅花瓶

本間琢齋生於文化六年(1809),弘化四年(1847)本間琢齋初代創立。明治六年(1873)起陸續受邀參與國內外博會,屢屢獲得獎牌,褒狀.明治甘四年(1891)八月病殆,享年八十三歲。

琢齋在十六歲時(文政七年,一八二四年)就以蠟形鑄銅的方式制作文房用品,茶器。琢齋作品的特殊之處,首先是銅器的著色,明治時期以后,琢齋透過種種細微的研究,發明了其獨特的斑紫銅,在這以前是相當飽和的黑色,斑紫銅以外也有青銅,青斑,金紫銅等顏色,而且銅器的底部像花瓶的處理手法一樣,那不是用焊接蠟的方式做成的,因此剛鑄好的時候非常堅實,這是外國人特別欣賞之處。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407.jpg

DSC_0405.jpg

DSC_0408.jpg

DSC_0406.jpg

DSC_0409.jpg

此觀音以銅鑄造,後漆金而成。面相飽滿豐潤,雙目冥閉或垂俯,嘴角含笑,靜穆慈祥。頭戴寶冠,胸前配飾連珠式瓔珞華麗精美。衣褶曲轉流暢,輕柔美逸。菩薩全跏趺坐,全身漆金處金光燦爛,雖部分有所剝落,但所透出的銅色非常厚重,整體依然亮麗奪目,極富神韻。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806.jpg

DSC_0807.jpg

DSC_0808.jpg

DSC_0809.jpg

DSC_0810.jpg

DSC_0811.jpg

DSC_0812.jpg

DSC_0813.jpg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256.jpg DSC_0257.jpg DSC_0258.jpg DSC_0260.jpg DSC_0261.jpg DSC_0264.jpg DSC_0268.jpg DSC_0267.jpg  

寬13cm 高4.5cm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011.jpg DSC_0012.jpg DSC_0013.jpg DSC_0014.jpg DSC_0015.jpg DSC_0016.jpg DSC_0017.jpg DSC_0018.jpg  

【尺寸】高38CM 長28CM 寬20CM

【品相】紋理細膩,質感強烈,工藝精湛。

漆器和瓷器皆為東方文化特色的象徵,而日本在日常生活仰賴漆器的程度遠超過其他民族。
在英語中China指「中國」,china則為「瓷器」統稱;而Japan代表「日本」同時,japan又有「漆器」之意。此說明西方觀點中,中國以瓷器見長,日本以漆器聞名於世。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