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鐵壺,日本鐵壺,老鐵壺,茶道具,個人收藏,歡迎參觀交流。連絡電話:0935576515 莊先生。市話:(02)22305820.LINE帳號:soon1119微信wechat:soon1119fire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149巷23號(木柵捷運站旁一分鐘路程)每把鐵瓶背後都有一個小故事,這不僅僅是段歷史記載錄,更代表釜師的心境。 從壺身的結橫和文路欣賞釜師的功力與細膩。 從每一個小細節品味釜師創作時的心境,彷彿代表釜師穿越時空與我們對話。 只要細細觀察,將能探索壺中的千言萬語。描述關於鐵壺與茶道具的一些看法,京都老鐵壺,龍文堂,龜文堂,金龍堂,金壽堂,

目前分類:茶碗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DSC_0322.jpg

DSC_0326.jpg

DSC_0324.jpg

DSC_0327.jpg

DSC_0328.jpg

DSC_0329.jpg

DSC_0331.jpg

DSC_0330.jpg

DSC_0333.jpg

DSC_0335.jpg

DSC_0336.jpg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今禹州市),為宋五大名窯之一,位於今河南禹州,因古屬鈞州,故名。鈞窯創始於唐,昌盛於北宋。以鈞窯出產的鈞瓷則是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以「雨後初霽雲破處,落日紫翠忽成嵐」的窯變作用,一改自漢至唐以來「南青北白」的單色釉開展脈絡,自此我國瓷器開端進入出五彩斑斕的時代。源於唐代的鈞瓷藝術,於宋代成果了第一個瓷器燒造的藝術頂峰。宋代鈞官窯瓷器高雅、溫潤的藝術作用,變成了鈞瓷審美的最高規範。

鈞瓷的釉色窯變藝術作用不是人為的,而是在窯內爐火的高溫下天然構成的。鈞瓷入窯的時分,是沒有任何顏色的,是一體素凈。那七彩輝映、讓人心旌不堅定的艷麗顏色和天然傳神的畫面都是在燒制過程中在窯內構成的,這即是窯變,也即是咱們常說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窯變原理即是釉料礦藏在爐火高溫下轉化呈色的物理化學景象。好的窯變作用的構成所需求的要素非常雜亂,它需求功能傑出的窯爐、器物在窯中的最好方位以及科學的燒成準則等要素的奇妙組合才幹完成。假如稍有不小心,就會前功盡棄。即是在大家對窯變景象有了適當認識和了解的今日,大家對窯變作用也不能徹底把握,往往是招之不來、不期而至,這也更增添了鈞瓷藝術震撼人心的魅力。
 

【宋鈞窯瓷器是鈞瓷藝術的頂峰】

北宋時期,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為陶瓷藝術的昌盛開展供給了有利條件。花釉瓷通過長時期的探究,窯變技藝已經日漸老練,經天然窯變構成的艷麗釉色玉潤晶瑩,已絕非唐時花釉瓷所能比較。窯變釉以其觸目驚心的漂亮震動了朝野,遭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貴族的喜愛。到了宋徽宗初年,總算引起了朝廷的注重,宋徽宗傳下旨意,在禹州鈞台鄰近建官窯為皇宮燒制貢瓷,這就為鈞瓷藝術的全面開展供給了良機。

鈞官窯為皇家燒制貢品,只求器物精巧,能夠不計工時,不計成本,好的送入宮殿,壞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間,因而工匠們得以把最為扣人心弦的窯變精品出現出來。這些工匠在長期實踐過程中,發明性地創造了構造合理、功能優良的雙乳狀火膛柴燒窯爐。這種窯爐火網面積大,能使柴質敏捷燃燒,升溫敏捷。火苗柔軟,窯內溫度散布均勻,有利於窯變作用的構成。一起,也研發了科學的鈞釉配方,銅紅釉的運用即是其間之一。正如《我國陶瓷史》所述:宋代的鈞窯首要發明性地燒造成功銅紅釉,這是一個很了不得的成果。鈞紅釉的創燒成功拓荒了新的美學地步,對子孫的陶瓷工作的開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數十年之間,宋鈞官窯將鈞瓷窯變藝術面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發明了鈞瓷藝術的光輝。

 

小山 富士夫(こやま ふじお、1900年3月24日 - 1975年10月7日)は陶磁器研究者・陶芸家で、中国陶磁器研究の大家。岡山県浅口郡玉島町(現・倉敷市玉島)出身。

主に鎌倉市を拠点にして執筆、陶磁器研究では、中国北宋時代の名窯、定窯跡を発見し世界的な陶磁学者として名声を確立。晩年に至るまで実証的東洋陶磁研究をして、古陶磁研究書など多く執筆寄稿。晩年には、岐阜県土岐市泉町に「花の木窯」を開き作陶。陶芸家としても茶器を始め多様な作品を造った。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220.jpg DSC_0222.jpg DSC_0224.jpg DSC_0225.jpg DSC_0226.jpg  

尺寸:寬10cm 高5cm

紫金釉又稱“柿色釉”、“京醬釉”,是一種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釉,始燒於明初,但呈色頗不穩定,直至清代其燒造技術方完全成熟。
碗形端正,內施白釉,外壁滿施紫金釉,顏色光亮勻淨,代表紫金釉燒造技術的成熟水平。髮色淡雅。胎質細密。碗內、外通體紫金釉,色沉而不暗,觀之,釉彩肥厚,澤光瑩瑩,金屬質感頗強。底釉微青,整滑純淨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355.jpgDSC_0359.jpgDSC_0360.jpgDSC_0361.jpgDSC_0362.jpg  DSC_0210.jpg DSC_0211.jpg DSC_0213.jpg DSC_0214.jpg DSC_0216.jpg  

尺寸:寬12.5cm 高5.5cm

 

茶碗在日本茶道中的地位非常特殊。歷史上將軍常用茶碗代替封地封賞有功績的大名;一隻著名茶碗會受到歷代茶人的珍視,甚至為爭奪一隻茶碗會引發一場戰爭。即便平常茶碗,只要是茶人心愛,通常都會終身使用,視為伴侶。在日本,茶碗已經超越了茶道具本身的價值,而成為美學境界、身份地位、權力的象徵。也正是在日本,中國與朝鮮舶來的茶碗、日本本土燒製的茶碗同在一地融會貫通,交相耀映,煥發出異彩的光芒。

  日本茶道溯源

日本之有茶,大約是在平安時代之前。據當時的文獻記載,茶是由當時留學中國的日本僧人最澄帶回國,並首先在寺院推廣開來的。與中國茶異曲同工,日本茶也是經由“藥用”至“飲用”的過程。被尊為“日本茶祖”的榮西禪師由宋朝攜回茶籽,並分送築前背振山、栂尾山,分植於宇治等地,並將宋朝禪院喫茶儀規完整地帶入日本。公元1211年,榮西撰《喫茶養生記》一書,書中詳錄以茶遣困、消食、解酒等功效。公元1215年,由榮西獻上的二月茶治癒了源實朝將軍的熱病,自此,飲茶更為風行。此後不久,1235年,日僧圓爾辯圓入宋求法,並帶回徑山寺茶種種在自己的家鄉靜岡。自此,日本茶道“禪茶一味”的寺僧傳統被牢固地確立下來。

日本茶道大致分為“煎茶道”與“抹茶道”兩種。 “抹茶道”承襲“禪茶一味”的源頭,是具有日本風格及宗教性的美學藝術。抹茶茶道由武野紹歐、村田珠光等宗師草創,在千利休時代被推至頂峰。在“抹茶道”中,茶碗尤其重要,成為一切茶道具的統稱。

  妙有與真空,收於一碗中

在日本,茶碗的分類有很多種說法,比較公認的分法是四類:舶來品茶碗、日本樂窯茶碗、日本國產茶碗及現代茶碗。

舶來品茶碗:中國茶碗、朝鮮茶碗、其他舶來茶碗;

日本樂窯茶碗:本宗茶碗、旁宗茶碗、仿造茶碗;

日本國產茶碗:京窯茶碗、將軍家窯茶碗、地方窯茶碗;

現代茶碗:歷史名窯繼承、現代創燒。

日本“抹茶道”主要是承襲自中國宋代茶道,所以在最初,來自中國的“唐物”特別受到日本茶人的追捧,尤其是建窯燒造的“建盞”。當時的日本學僧大多在宋的徑山寺、昭明寺、禪源寺、萬壽寺等寺廟參學,而這些寺廟主要集中在浙江天目山一帶。在當時,寺廟茶儀非常受重視,通常都使用建盞點茶。作為修學的紀念品,留學僧人回國時會帶回一些建盞,由於是從天目山帶回的,所以稱之為“天目茶碗”。日本茶人非常欣賞有窯變效果的天目茶碗,只有招待貴賓時才偶爾拿出來使用。

經歷了室町時代、書院茶時代,日本茶道在集大成者千利休的帶領下走向返樸歸真的草庵時代。千利休是日本茶史上的一個傳奇,可以說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就是日本茶道的思想。千利休所創“侘”茶的茶道美學影響了許多方面,草庵茶更是引領日本茶道走向禪宗美學“本來無一物”的境界,並且由崇尚華貴“唐物”的審美過渡到遒勁枯高的本土化審美。在《南方錄》中,對千利休的主張描述如下:

草庵茶的第一要事為: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華住宅、美味珍饈是俗世之舉。家以不漏雨,飯以不餓肚為足。此佛之教誨,茶道之本意。

在這種主張的影響下,日本茶道使用的茶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日本本土燒造的“樂燒”及朝鮮茶碗漸漸成為主流,“樂燒”一碗之難求比之“天目茶碗”有過之而不及。這在美國人威廉·烏克斯看來是非常神奇的,他​​在其著作《茶葉全書》中對日本茶道的茶碗作了一番繪聲繪色地描述:

“茶碗”是最重要的茶具,品茶人都非常重視。 “唐津燒”、“薩摩燒”、“相馬燒”、“仁清燒”,尤其是“樂燒”等製品都非常適用於茶道。品茶人特別珍重“樂燒”,豐臣秀吉甚至用金印賜予製作者河米屋(朝鮮人,卒於1574年)的兒子長次郎,特許他可以在瓷器上印有“樂”字,這是豐臣秀吉宅邸名稱“聚樂”的第二個字。 “樂燒”茶碗的構造非常適於飲茶:碗上塗有一層海綿狀的厚糊,不易傳熱;粗糙的表面,易於把握;微微內捲的邊沿,可防外溢;塗釉光滑,唇感舒適,且依然能使綠茶的泡沫就像在黑色粗瓷碗中那樣明晰。

  宋代建窯油滴茶盞

“樂燒”是由千利休倡議完全用手工製作的茶碗,並且由千利休本人親自定型,由樂窯的首代名匠長次郎(?—1625)燒造。樂茶碗根據釉色分為赤樂與黑樂兩種。赤樂施紅釉,是天正十四年前試燒成功的品種;黑樂施黑釉,黑中泛褐,富於變幻,給人以溫厚的感覺。利休曾選取長次郎燒製的七件樂茶碗精品組成所謂“利休七式”(或稱“長次郎七式”),分別是赤樂的“早船”、“檢校”、“木守”、“臨濟”與黑樂的“大黑”、“缽開”、“東陽坊”,作為長次郎樂茶碗的代表。今僅存“早船”、“大黑”、“東陽坊”三件而已。

朝鮮茶碗,指的是朝鮮高麗、李朝時期所產茶碗,其實也即是當地人所用的飯碗。 “朝鮮茶碗”外形粗礪,遠不如“天目茶碗”那樣華貴講究,非但不是茶人所用,甚至當地的達官貴人也不用它,只是平民用來吃飯的普通用具。

那麼,如此粗陋的用具怎麼走入風雅高貴的茶席呢?原因還是離不開千利休。利休所倡的草庵茶風力圖打破常規與傳統,從不均衡、不對稱、簡素中尋求一種樸拙天真之美,而碗身佈滿小石粒、小黑斑,釉色隨處剝落的朝鮮茶碗正是符合了侘茶中的這種“無心的藝術”。朝鮮茶碗種類多達數十種,最有代表性的為“井戶”茶碗。井戶茶碗形如一朵牽牛花,滿施釉,枇杷色,碗座碗身處處掉釉、開裂,即便在朝鮮民間也不見得受到重視,卻被日本茶人奉為至寶。

日本茶人對茶碗的執著令人嘆為觀止,在別國人眼中是難以理解、不可思議的,而在他們自己看來卻相當自然。對於茶碗的珍視,在日本茶人佐佐木三昧先生所著《茶碗》一書中可見一斑:

看上去只是一隻茶碗,一塊陶片。但是,一次兩次,五次十次,你用它點茶、喝茶,漸漸地你就會對它產生愛慕之情。你對它的愛慕越是執著,就越能更多地發現它優良的天姿,美妙的神態。就這樣,三年、五年、十年,你一直用這只茶碗喝茶的話,不僅對於茶碗外表的形狀、顏色瞭如指掌,甚至會聽到隱藏在茶碗深處的茶碗之靈魂的竊竊私語。是否能聽到茶碗的竊竊私語,這要看茶碗主人的感受能力。任何人在剛剛接受一個新茶碗時是做不到的,但是隨其愛慕之心的深化,不久便會聽到。當你可以與你的茶碗進行對話的時候,你對它的愛會更進一步。茶碗是有生命的。正因為它是活著的,所以它才有靈魂。

正如川端康成在《雪國》裡描述的那隻繪有嫩蕨菜的織部茶碗,碗沿有一處深紅的印漬,彷彿茶漬,又彷佛主人久久品飲所抿出的唇印,使茶碗生動不已。可以說,理解了茶碗,就理解了日本茶道的“禪茶一味”,就理解了根植於日本茶道中的“殘心”,與“物哀”之傷……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200.jpg DSC_0203.jpg DSC_0204.jpg DSC_0205.jpg DSC_0206.jpg DSC_0208.jpg  

尺寸:寬15cm 高6cm

象牙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191.jpg DSC_0193.jpg DSC_0198.jpg DSC_0199.jpg  

尺寸:寬13CM 高6.6CM

 

久田重義という名前は、曜変天目と結びついて記憶に残る人物であった。昭和21年の生まれであるから、過去形で語る年齢ではないのだが、多くの期待を背負ったまま一昨年この世から消えていってしまった。

 このホームページを開設したころ、重義さんの工房を何度か取材させてもらおうと電話をしていたのだが、その願いはかなわなかった。

 昭和63年に曜変天目を発表と陶歴にある。もう少し前から重義さんが曜変天目に成功したという話題を耳にしたように記憶しているのだが、単なる思い違いだろうか。

 亡くなる前々年だったか、三代常山が所謂人間国宝になり、その祝賀パーティーが名古屋のキャッスルホテルであったとき「いつもテレビで見てるよ。」と親しく声を掛けてくれたのだった。

 それから話ははずみ曜変は「いつ頃からやり始めたの?」と訊くと「大学のときに曜変天目をやってる先生のゼミに入れてもらったんだ」とのことだった。  同志社の理工学部出身だということは訊いていたが、大学の卒論が釉薬についてのものとは知らなかった。

 家も陶器と無関係ではなかったという。曜変天目は中国南宋時代に福建省の窯で焼かれ日本にもたらされたものがオリジナル。そして、日本にある3点はどれも国宝重文指定だったはずだ。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