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鐵壺的製作工藝,是金屬加工中最為原始的鑄造法,鑄造而成的鐵壺材質本身化學活潑性極高。老鐵壺當時採用的是一種脫臘技術,每件鐵壺鑄好后,必須敲碎模具,才可取出。而且以前的老鐵壺是純手工製作,所以製造出來的壺絕對不會出現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它具有外形的全球唯一性,是百年難得的珍貴古董,亦是一件帶有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的水器。你可以把它當成一件日常煮水器來養生,或是一件藝術品來欣賞,亦或是古董來收藏。
日本鐵壺最早可追溯至日本江戶時期,鐵壺主要分為兩類:南部鐵壺和京都鐵壺。簡單的區分就是南部鐵壺能看見的材質只有鐵,京都鐵壺會有鎏金、銅材質的壺蓋或者其他金屬作為裝飾。距今已有數百年之遙備受關注的京都鐵器,在昭和期間已因日本茶文化的改變及戰爭而斷絕。目前所見京都鐵瓶至少都具數十年以上的歷史,而南部鐵器仍有持續創作與生產。南部鐵器指的是江戶時期的“南部藩”所產的鐵器,約在今日日本東北部的岩手縣境內,其中又以盛岡及水澤兩地為最主要的產地。南部鐵壺的製作過程約有68道工序,從最初設計到成品完成一般耗時將近2個月。下面為大家整理介紹南部鐵壺具體的製作流程:
1. 根據設計圖紙按尺寸製作泥模成型工具,被稱作挽型板
2. 在箍桶里填上粗砂石,用挽型板轉出輪廓,圖中是鐵壺上部的模具。做好以後用工具將整體一分為二,便於燒成后拆開
3. 塞入壺嘴部件,用50目過篩的黏土活成稀泥,細化模具
4. 細化后的模具,精細的打上花紋,凝神靜氣才能完成這部工作,一個紋飾繁雜的鐵壺往往需要專用工具製作3天時間才能完成
5. 壺嘴部件加工(圖3為1和2兩個鑄件組合成壺嘴的鑄件)
6. 壺蓋壺鈕模具製造
7. 製作模具:中子(中子是壺內部的形狀)
8. 乾燥后(一定要完全乾燥,否則鑄造中水蒸氣會使器物產生空洞和氣泡)為了在鑄造完成後更容易分離,將模具高溫加熱,使黏土燒結
9. 將壺身上部與中子組合,兩個圓點是鑄鐵的墊片,厚度與所鑄造鐵壺的厚度一致。墊片的作用是保證合模的時候鐵壺底部的厚度,由於材料與熔鑄的鑄鐵材料一致,所以直接融入壺身
10. 合模及剖面
11. 熔鐵——1500度,將生鐵融化,每個堂號的鐵質都不同,內部礦物質含量也有所不同
12.澆鑄
13. 開模取出脫砂——澆鑄後開模具,直接將中子敲碎,將壺嘴裡的沙模也敲碎,將鐵壺清理乾淨
14. 將鐵壺埋入燃燒的炭火中,溫度在800-1000度左右,(碳要將鐵壺完全包裹起來)燒制5個小時,使表面形成氧化膜),鐵壺內壁的防鏽就靠這層氧化膜。
15. 燒漆——溫度250度左右,用刷子將天然大漆燒灼在鐵壺外層
16. 著色——鐵壺追求古拙的樣式,所以在100-150度,用刷子蘸著茶葉及鐵鏽熬制的黑水一遍遍刷壺身,去除因燒漆而產生的光澤。
安裝提梁——鐵壺的提梁需請專門的師傅來製作,常見的是將一片鐵板,用敲打的方式捲成圓條。製作完後,將提梁安裝到鐵壺上,整個製作過程便宣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