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鐵壺,日本鐵壺,老鐵壺,茶道具,個人收藏,歡迎參觀交流。連絡電話:0935576515 莊先生。市話:(02)22305820.LINE帳號:soon1119微信wechat:soon1119fire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149巷23號(木柵捷運站旁一分鐘路程)每把鐵瓶背後都有一個小故事,這不僅僅是段歷史記載錄,更代表釜師的心境。 從壺身的結橫和文路欣賞釜師的功力與細膩。 從每一個小細節品味釜師創作時的心境,彷彿代表釜師穿越時空與我們對話。 只要細細觀察,將能探索壺中的千言萬語。描述關於鐵壺與茶道具的一些看法,京都老鐵壺,龍文堂,龜文堂,金龍堂,金壽堂,

目前分類:喝茶心得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期一會,是日本茶道對於空間的營造,與代表時間的過程體驗,從一只茶碗,一朵茶花,掛畫,鐵壺,到茶席,再擴延至整個茶室的空間,與裏頭流動的氣息氛圍,我從現實抽離,進入到茶室這個自成一格的迷你宇宙,強調與會者一生一次的相遇

DSC_0389  

DSC_0390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113.jpg  

選擇泡茶的器具,一要看場合、二要看人數、三要看茶葉。優質茶具沖泡上等名茶,兩者相得益彰,使人在品茗中得到美好的享受。如:名優綠茶應選用無花、無色的透明玻璃杯,既適合於沖泡綠茶所需的溫度又能欣賞到綠茶湯色及芽葉變化的過程;青茶則選用質樸典雅的紫砂壺;花茶則選用能夠保溫留香的蓋碗茶具的選擇也與茶葉品質有關,如外形一般的中檔綠茶就要選擇瓷壺沖泡了。泡飲用器要潔淨完整,選擇時應注意色彩的搭配,質地的選擇,且整套茶具要和諧。

  茶具的擺放要佈局合理,實用、美觀,注重層次感,有線條的變化。擺放茶具的過程要有序,左右要平衡,盡量不要有遮擋。如果有遮擋,則要按由低到高的順序擺放,將低矮的茶具放在客人視線的最前方。為了表達對客人的尊重,壺嘴不能對著客人,而茶具上的圖案要正向客人,擺放整齊。

  (一)主茶具

  1、茶壺

  用以泡茶的器具。壺由壺蓋、壺身、壺底和圈足四部分組成。壺蓋有孔、鈕、座等細部。壺身有口、延(唇牆)、嘴、流、腹、肩、把(柄、板)等細部。由於壺的把、蓋、底、形的細微部分的不同,壺的基本形態就有近200種。

  2、茶船

  放茶壺的墊底茶具。既可增加美觀,又可防止茶壺燙傷桌面。

  ①盤狀:船沿矮小,整體如盤狀,側平視茶壺形態完全展現出來。

  ②碗狀:船沿高聳,側平視只見茶壺上半部。

  ③夾層狀:茶船製成雙層,上層有許多排水小孔,使沖泡溢出之水流入下層,並有出水口,使夾層中的積聚之水容易倒出。

  茶船除防止茶壺燙傷桌面、沖泡水濺到桌面外,有時還作為“溫壺”、“淋壺”時蓄水用,觀看葉底用,盛放茶渣和涮壺水用,並可以增加美觀。選擇時應注意:

  (1)形狀

  碗狀優於盤狀,而有夾層者更優於碗狀。這是因為盤狀茶船無法蓄盛廢水,碗狀可蓄,但壺的下半部浸於水中,日久天長會令茶壺上下部分色澤有異,有夾層的茶船既可以下層蓄廢水,又可以上層實現茶船的各個功效,十分利於操作與日常養壺。

  (2)大小

  茶船圍沿要大於壺體的最寬處,​​若是碗狀、有夾層的茶船,因要用來蓄水,所以其容水量至少是茶壺容水量的2倍,但也不可過大,應與茶壺比例協調。

  (3)造型與色彩

  茶船應與茶壺的造型、色澤、風格一致,起到和諧的效果。

  3、公道杯(茶盅、茶海)

  亦稱茶盅、茶海,用於均勻茶湯濃度。

  ①壺形盅:以茶壺代替用之。

  ②無把盅:將壺把省略,為區別於無把壺,常將壺口向外延拉成一翻邊,以代替把手提著倒水

  ③簡式盅:無蓋,從盅身拉出一個簡單的倒水口,有把或無把。

  茶盅除具均勻茶湯濃度功能外,最好還具濾渣功能。

 4、茶杯

  盛放泡好的茶湯並飲用的器具。

  1、翻口杯:杯口向外翻出似喇叭狀。

  2、敞口杯:杯口大於杯底,也稱盞形杯。

  3、直口杯:杯口與杯底同大,也稱桶形杯。

  4、收口杯:杯口小於杯底,也稱鼓形杯。

  5、把杯:附加把手的茶杯。

  6、蓋杯:附加蓋子的茶杯,有把或無把。

  茶杯的功能是用於飲茶,要求持拿不燙手,啜飲又方便。杯的造型豐富多樣,其料用感覺亦不盡相同。

  5、聞香杯

  茶湯倒入品茗杯后,聞嗅留在杯裡的香氣之器具。

  6、杯托

  茶杯的墊底器具。

  杯托是承載​​茶杯的器具,雖是小小一物,卻也有一段佳話:唐建中年間,蜀相崔寧之女飲茶時怕茶杯燙著手指,遂命丫鬟以小碟托杯,碟心用蠟捏成剛好嵌住杯底的小環,端拿時杯子不會晃動傾倒,又免於挨燙,後又請人依樣做成漆器。崔寧見了,十分高興,名之曰“托”,從此便流傳開來,延用至今。因此,杯託的要求必須是易取、穩妥和不與杯粘合。

  7、蓋置

  放置壺蓋、盅蓋、杯蓋的器物,保持蓋子清潔。

  蓋置的功用是保持壺蓋的清潔,並防止蓋上的水滴在桌上,所以蓋置要有集水功能。支撐式蓋置是簡狀物,只能支撐住蓋子的中心部位,因此蓋子也要設計成有集水功能的,使蓋上的水集到中心再滴到簡內蓄積,高度以略高於杯為宜,亦可用直筒杯代之;托墊式蓋置可用各種盤子或用各式茶托。

  8、茶碗

  泡茶器具,或盛放茶湯作飲用工具。

  ①圓底:碗底呈圓形。

  ②尖底:碗底呈圓錐形,常稱為茶盞。

  9、大茶杯

  泡飲合用器具。多為長桶形,有把或無把,有蓋或無蓋。

  10、同心杯

  大茶杯中有一隻濾膽,將茶渣分離出來。

  11、沖泡盅

  用以沖泡茶葉的杯狀物,盅口留一缺口為出水口,或杯蓋連接一濾網,中軸可以上下提壓如活塞狀,既可使沖泡的茶湯均勻,又可以使渣與茶湯分開。

(二)輔助用品

  泡茶、飲茶時所需的各種器具,以增加美感,方便操作。

  1、桌布:鋪在桌面並向四周下垂的飾物,可用各種纖維織物製成。

  2、泡茶巾:鋪於個人泡茶席上的織物或覆蓋於潔具、乾燥後的壺杯等茶具上。常用棉、絲織物製成。

  3、茶盤:擺置茶具,用以泡茶的基座。用竹、木、金屬、陶瓷、石等製成,有規則形、自然形、排水形等多種。

  4、茶巾:用以擦洗、抹拭茶具的棉織物;或用作抹乾泡茶、分茶時濺出的水滴;托墊壺底;吸乾壺底、杯底之殘水。

  5、茶巾盤:放置茶巾的用具。竹、木、金屬、搪瓷等均可製作。

  6、奉茶盤:以之盛放茶杯、茶碗、茶具、茶食等,恭敬端送給品茶者,顯得潔淨而高雅。

  7、茶匙:從貯茶器中取乾茶之工具,或在飲用添加茶葉時作攪拌用,常與茶荷搭配使用。

  8、茶荷:古時稱茶則,是控制置茶量的器皿,用竹、木、陶、瓷、錫等製成。同時可作觀看乾茶樣和置茶分樣用。

  9、茶針:由壺嘴伸入流中防止茶葉阻塞,使出水流暢的工具,以竹、木製成。

  10、茶箸:泡頭一道茶時,刮去壺口泡沫之具,形同筷子,也用於夾出茶渣,在配合泡茶時亦可用於攪拌茶湯。

  11、渣匙:從泡茶器具中取出茶渣的用具,常與茶針相連,即一端為茶針,另一端為渣匙,用竹、木製成。

  12、箸匙筒:插放箸、匙、茶針等用的有底筒狀物。

  13、茶拂:用以刷除茶荷上所沾茶末之具。

  14、計時器:用以計算泡茶時間的工具,有定時鐘和電子秒錶,可以計秒的為佳。

  15、茶食盤:置放茶食的用具,用瓷、竹、金屬等製成。

  16、茶叉:取食茶食用具,金屬、竹、木製。

  17、餐巾紙:墊取茶具、擦手、拭杯沿用。

  18、消毒櫃:用以烘乾茶具和消毒滅菌。
(三)備水器

  1、淨水器

  安裝在取水管道口用於純淨水質,應按泡茶用水量和水質要求選擇相應的淨水器,可配備一至數只。

  2、貯水缸

  利用天然水源或無淨水設備時,貯放泡茶用水,起澄清和揮發氯氣作用,應特別注意保持清潔。

  3、煮水器

  由燒水壺和熱源兩部分組成,熱源可用電爐、酒精爐、炭爐等。

  4、保溫瓶

  貯放開水用。一般用居家使用的熱水瓶即可,如去野外郊遊或舉行無我茶會時,需配備施行熱水瓶,以不銹鋼雙層膽者為佳。

  5、水方

  置於泡茶席上貯放清潔的包茶用水的器皿。

  6、水注

  將水注入煮水器內加熱,或將開水注入壺(杯)中溫器、調節沖泡水溫的用具。形狀近似壺,口較一般壺小,而流特別細長。

  7、水盂

  盛放棄水、茶渣等物的器皿,亦稱“滓盂”。

  (四)備茶器

  1、茶樣罐

  泡茶時用於盛放茶樣的容器,體積較小,裝乾茶30-50克即可。

  2、貯茶罐(瓶)

  貯藏茶葉用,可貯茶250-500克。為密封起見,應用雙層蓋或防潮蓋,金屬或瓷質均可。

  3、茶甕(箱)

  塗釉陶瓷容器,小口鼓腹,貯藏防潮用具,也可用馬口鐵製成雙層箱,下層放乾燥劑(通常用生石灰),上層用於貯藏,雙層間以帶孔擱板隔開。

(五)盛運器

  1、提櫃

  用以存儲泡茶用具及茶樣罐的木櫃,門為抽屜式,內分格或安放小抽屜,可攜帶外出泡茶用。

  2、都籃

  竹編的有蓋提籃,放置泡茶用具及茶樣罐等,可攜帶外出泡茶。

  3、提袋

  攜帶泡茶用具及茶樣罐、泡茶巾、坐墊等物的多用袋,用人造革、帆布等製成的背帶式袋子。

  4、包壺巾

  用以保護壺、盅、杯等的包裝布,以厚實而柔軟的織物製成,四角縫有雌雄搭扣。

  5、杯套

  用柔軟的織物製成,套於杯外。

  (六)泡茶席

  1、茶車

  可以移動的泡茶桌子,不泡茶時可將兩側檯面放下,擱架向對關閉,桌身即成一櫃,櫃內分格,放置必備泡茶器具及用品。

  2、茶桌

  用於泡茶的桌子。長約120-150厘​​米,寬約60-80厘米。

  3、茶席

  用以泡茶的地面,常常用泡茶巾墊之。

  4、茶凳

  泡茶時的坐凳,高低應與茶車或茶桌相配。

  5、坐墊

  在炕桌上或地上泡茶時,用於坐、跪的柔軟墊物。大都為60厘米×60厘米的方形物,或60厘米×45厘米的長方形物,為方便攜帶,可製成折疊式。

  (七)茶室用品

  1、屏風

  遮擋非泡茶區域或作裝飾用。

  2、茶掛

  掛在牆上營造氣氛的書畫藝術作品。

  3、花器

  插花用的瓶、蔞、籃、盆等物。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149615_10152698745902067_1466928832_o  

90年88青餅普洱茶  

今日品茶,90年88青餅普洱茶,使用紫金堂忠三郎鐵壺煮水,配上民初孟臣款朱泥紫砂壺!

前天夢想街57號還在介紹這塊餅!

其實,所謂《88青餅》是泛指1989年至1991年之間所生產的7542茶餅,並必須要乾倉存儲,方可稱之為《88青餅》。

茶麵明亮草綠色泛銀光,和暖而平靜的結構,茶深深地聞了一陣子,感到氣味非常特別,當時第一個感覺是該茶有一股大自然的芬芳,而且帶有點蜂蜜的甜香。

再深深聞一下,頓時整個人的心田都投入在芳郊寧靜恬逸的環境裡。茶湯回甘,非常順喉,陳香濃郁,十幾泡,就這麼靜靜的入口······湯色紅亮,入口細滑,樟香持久,口感厚實,回甘連綿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1012.jpg  
普洱茶,名重天下,源于東漢,興于唐宋,盛於明清。
古“六大茶山”三國前就有茶樹種植,三國後茶就作為商品對外地貿易,晉時逐漸發展,唐宋時已形成茶葉商品基地。典籍中西雙版納產茶的記載,始見於唐代,樊綽《雲南志》(卷7)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所謂“銀生城”即南詔所設“(開南)銀生節度”區域,在今景東、景穀以南之地,為唐時南詔六節度使之一的駐地,轄今西雙版納及思茅地區。“諸山”指的就是今西雙版納境內的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慢撒“六大茶山”。
普洱茶成為一個名詞,始見於明代謝肇淛《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普茶”,即普洱茶,那時已有加工揉制的緊茶了。茶葉主產於六大茶山,之所以命名為普洱茶,蓋因當時普洱為茶葉貿易的集中地,茶葉市場在普洱,由此運出,所以稱為普洱茶。
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茶入貢清朝宮廷,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清中葉,茶山鼎盛,產品遠銷四川、西藏、港、澳及印度、南洋各地,普洱茶從此名揚中外。因普洱茶貿易需要,形成了源起於六大茶山的茶馬古道。所謂茶馬古道,就是普洱茶的外銷路線,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茶馬北道
茶馬北道指的是思茅至昆明經昭通到四川瀘洲、敘府、成都、重慶達北京。這條道最初是以運送皇家的貢茶為主,但在“普洱茶名重京師”之後,它成為六大茶山茶葉流向中原市場的主要通道。

(二)茶馬西道
茶馬西道起始於六大茶山,經思茅、普洱、景谷、景東、南澗、彌渡等十三個驛站進入下關,再分兩路,一路經保山入緬甸、到印度再到歐洲,這是東方土地上最早與外界溝通的南絲綢之路;另一條向西北而行,經大理、麗江、中甸(今香格里拉縣)、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

(三)茶馬南道
茶馬南道分為三線:即東出老、越,南出緬、泰,西出緬、印。東線由猛臘的易武茶山起始,由馬幫運至老撾的豐沙裡,再到河內,上火車至海防裝船,遠銷南洋;南線由猛海至邊境口岸打洛再到緬甸、泰國;西線由猛海至打洛經緬甸到印度、西藏。
茶馬古道促進了國內外經貿發展,對繁榮邊疆經濟,加強民族團結,推動雲南邊疆與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
為便於馬幫運輸,茶葉製成了團、磚、餅等形狀之緊壓茶。在加工、運輸儲藏過程中,茶葉產生後發酵,而形成了普洱茶獨特的陳香味。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人工發酵工藝的普洱茶,港、臺地區及日、韓等國掀起普洱茶熱,國內需求也日益增長,陳年普洱茶和古普洱茶餅備受爭寵。

千百年來,普洱茶聲譽長盛不衰,根本原因在於其產自高山雲霧之中,遠離污染,品質純真,滋味醇厚,耐沖泡,且有藥用和保健之功效。

普洱茶產于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縣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縣,隸屬思茅地區,位於雲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稱寧洱縣。

“普洱”為哈尼語,“普”為寨,“洱”為水灣,意為“水灣寨”,帶有親切的 “家園”的含義。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2000年之久。民間有“武候遺種” (武候是指三國時期的丞相諸葛亮)的說法,故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 的歷史。

普洱茶的功效,早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中醫認為普洱茶同時具有清熱、消暑、 解毒、消食、去肥膩、利水、通便、祛痰、祛風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氣、延年益壽等功效。又由於普洱茶經歷了生茶到熟茶的轉變過程,其生茶具有祛風解表、清頭目等功效,而熟茶又有下氣、利水、通便等沉降功效。故普洱一直被譽為一種攻補兼備 的良藥。

清朝中葉,古“六大茶山”鼎盛,產品遠銷四川、西藏、南洋各地,普洱茶從此聞名中外,普洱茶外銷之路,就是歷史上的茶馬古道。歷史的普洱茶外銷路線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條是從普洱出發至昆明、昭通、再到四川的瀘州、敘府、成都、重慶至京城。

二條是普洱經下關到麗江與西康西藏互市。

三條是由猛海至邊境口岸打洛,再分二路:一路至緬甸、泰國;二路是經緬甸到印度、西藏。

四條是由猛臘的易武茶山開始,至老撾 豐沙裡,到河內再往南洋。在江北古六大茶山境內有7條:易武至江城道、易武至寧洱 道、易武至思茅道,此道是主要道,易武至倚邦、莽枝、革登也走此道,易武至車裡再到猛海道,易武至老撾磨丁道,易武至老撾猛悻道。於道光二十五年(西元1845年)從昆明經思茅至倚邦通過磨者河上的承天橋再到慢撒、易武那條由石板鑲成的古茶馬道,約寬2米,長達數百公里。昔日茶山有許多茶號和茶莊專門從事茶葉的收購、加工和外運銷 售,呈現一派繁榮景象。

如今普洱茶名播海內外,享譽盛名;已成為中國最具特色的茶。

遠去的馬幫悠遠的銅鈴聲,更增添了它獨有而神秘的文化,時光流轉的變遷,它的氣息卻因此變得豐富,芬芳濃郁起來。

傳承文明,不因歷史而湮沒,就像普洱茶,散發出來的獨特的東方韻味,感染著你我,感染著世界。

 

普洱茶是雲南茶業的一枝金花!現代普洱茶特指雲南省版納、思茅、昆明、下關等地用雲南大葉種曬青綠毛茶經精製整理或蒸壓成型後長年貯存陳化獲得的產品以及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技術改革創新,採用雲南大葉種曬青綠毛茶經增濕渥堆及後熟陳化制得的產品,具有幹茶色澤褐紅、條索肥壯重實、耐貯耐泡,茶湯紅濃明亮、陳香顯著、滋味濃醇回甘,葉底褐色柔軟的特點。據科學研究表明,現代普洱茶具有消食去膩......等多種保健功能。隨著這些保健功能被科學證實,普洱茶日益受世人所關愛,韓國、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家和香港、臺灣對普洱茶的消費不斷升溫,並冠以"窈窕茶"、“益壽茶”等美稱,普洱茶年產銷量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600多噸上升到2001年的近2萬噸,其增長幅度為我國各特種茶之冠。近幾年來,普洱茶卻一度出現供貨緊張的狀況,陳年老普洱茶更是成為廣大客商求購的搶手貨。隨著消費水準的提高,國內對普洱茶的消費需求也以大城市為先導迅速增加。可以斷言,普洱茶必將以其獨特的品質和功能更廣泛地為國內外消費者所喜好。

在普洱茶消費市場不斷升溫的同時,國內外廠商開始大量投向普洱茶產業開發,菊普茶、普洱花茶、普洱即溶茶、普洱茶水飲料等後續產品相繼投入市場,更增加了普洱茶產業發展的蓬勃生機。由於歷史等原因,目前普洱茶產品還存在幹倉與濕倉、生茶與熟茶之爭,產地名與茶類名模糊?昆用,假冒偽劣產品增多,以新充陳現象嚴重,一些商家把紅茶、綠茶統統打上普洱茶標籤誤導消費者,這些現象已阻礙了普洱茶產業的健康發展。維護普洱茶產業健康發展,明確、科學地界定普洱茶產品名稱,規範市場勢在必行。為此,筆者試對普洱茶發展歷史作一探討分析,希望對現代普洱茶產業發展有所幫助。

一、普洱茶發展的歷史背景

普洱茶發展史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雲南茶業發展史。據考證,普洱茶區的種茶歷史約為1700多年,晚于巴蜀地區。
普洱茶區制茶發展史的技術起點雖與巴蜀及江南制茶發展相近,發展中卻遠遠滯後于巴蜀、江南茶區,而又具有自己的特點。這是由於雲南普洱茶區地處南夷邊疆,又長期游離於中央政府之外的歷史背景造成的,也正是這特殊的地理和歷史條件滋養了雲南獨特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了普洱茶這一茶中奇葩。

據考證,元朝之前,雲南地區的大部分長期游離于中央王朝所管轄的行政區劃之外。戰國時期秦始皇曾派人修逼了從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的“五尺棧道”,將雲南短期納入版圖,但在十餘年後,因南夷作亂,漢初將巴蜀與雲南之間的通道要塞全部關閉,不准來往;《漢書•西南夷列傳》有“秦時尚破,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十一歲,秦滅,及漢興,皆棄此國而關蜀故徼。”的記載。到東漢三國時期亮定南中,對雲南的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雲南濮人開始種植利用茶葉,這一時期可謂巴蜀文化對雲南地區產生最深遠影響的時期,並開闢了雲南種茶歷史,直至今日在雲南西雙版納茶區還有著廣泛的傳說。從晉到唐這段時間,中央政府一直未在雲南地區設治,這一時期巴蜀及江南茶葉已發生了從生曬羹飲到蒸青餅茶的飛躍發展,然而普洱茶區卻因缺乏與中國主流茶文化的交流而停滯不前。唐初,皇朝曾積極經營雲南,西元733年,蒙舍蠻皮氏打敗唐軍在雲南建立起獨立的南詔王國,以致陸羽《茶經》也未把雲南作為茶區列入,僅有在此之前,出使南詔的唐使樊綽在《蠻書》中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的記載。宋朝時期,段思平奪取政權在雲南建立大理國而獨立于宋代版土,以致宋代盛行的龍團鳳餅以及鬥茶之風亦未得傳播。唐宋這兩個朝代正是中國茶業突飛猛進的發展時期,那時普洱茶區屬雲南王國的銀生城管轄,普洱茶則在“隔離於世”的環境中緩慢地發展著,元朝滅大理國後,逐步在雲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與明朝的洪武調衛及屯兵制的實施,大批漢人遷居雲南,加強了中原文化在雲南的滲透與傳播,推動了雲南茶葉向團餅茶發展。但由於雲南大葉種茶內含物豐富,滋味苦澀濃強,並未受到元朝時期和明朝時期中央政府的重視,仍處在自由發展時期,如明朝宋濂等撰《元史•茶課》載:“西番大葉茶,建寧胯茶,亦無從知始末,故皆不著。”而元朝忽思慧撰《飲膳正要》則有:“西番茶,出本土,味苦澀,煎用酥油”的記載。《明會典•茶課》記載:“茶課數,雲南銀一十七兩三錢一分四厘”。而清初(1690年)阿世坦等編《清會典•茶課》竟有:“廣西雲南茶課,二者不產茶,凡有販茶抽稅無定額”的說法。這一階段雲南茶葉除在滇中銷售外,主要銷往西藏地區。到了清代雍正七年,雲南總督顎爾泰在普洱茶區建立貢茶場,並驅逐新舊商民,設總茶店以籠其利權,加之官茶擾民,導致茶山荒蕪。為此,雍正十二年,針對普洱茶區發佈了“禁壓買官茶告諭”和“再禁辦茶官弊徼”,削減了貢茶數,恢復了自由買賣,普洱茶開始大量進入京師,並受到清朝宮廷的寵愛,大大促進了普洱茶的產銷發展。到1780年,《清朝通典》載:“茶課,雲南行引三千,額征銀九百六十兩”,普洱茶生產發展逐漸進入歷史高峰期,,清朝末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普洱茶也有一個快速的發展期。

綜觀普洱茶發展歷史,可以看出雲南長期游離於中央政府管轄之外是普洱茶區茶葉生產滯後的重要歷史因素,而後的普洱茶區與中原文化交流則是推動普洱茶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二、普洱茶發展三階段與現代普洱茶的產生

明代以前記錄普洱茶的相關文獻資料較少,主要有唐代樊綽的《蠻書》,宋代李石的《續博物志》,元代李京的《雲南志略•諸夷風俗》,明代謝肇涮的《滇略》,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等。而在清代,相關文獻達十幾種之多。普洱茶的發展歷史是地方土著民族對當地茶樹自然資源發現利用與巴蜀及中原茶葉加工技術影響推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產制發展與中國茶葉主流發展史既有緊密聯繫而又擁有自己的特色。綜觀其加工演變過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1)唐宋以前的散收無采造法階段;(2)清末以前的歷史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階段;(3)現代普洱茶階段。在唐宋時期,中原、巴蜀地區茶已進入團餅茶的興盛期,而“普洱茶”的加工尚為“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相對於團餅茶而言)。直到元朝以後,隨著當時中央政府在雲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團餅茶加工方法逐步傳人普洱茶區。至元末明初,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了團改散的巨大變革,而普洱茶的生產加工卻因其主要消費群體為邊疆少數民族和長距離運輸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發展。明萬曆年間謝肇涮《滇略》載:“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

普洱茶因開始在明朝的普日部(今普洱縣城)集散而得名,雍正七年(1729年)設置普洱府,下轄今思茅和西雙版納地區。隨著普洱茶因人貢清廷受寵而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普洱府城也因此進一步成為茶葉的精加工基地和集散地,普洱茶之名開始聞名海內外。這一階段為真正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階段,這時普洱茶的製作分毛茶加工和精製,其基本加工方法為:
如按我國現代制茶法與品質分類標準體系分,清末以前的普洱茶應屬綠茶類。但當時的加工技術理論比較落後,存在初制加工十分零散,殺青不及時、不勻、不透,加上乾燥不及時而造成酶性氧化比較嚴重,同時精製汽蒸時間較長,而團餅茶又多採用緩慢晾乾,成品茶含水量較高,加之較長時間的運輸、銷售,及消費存放過程而造成後發酵與水熱氧化,使茶葉產品呈現幹茶金黃而茶湯橙紅,滋味相對醇和的品質特點,但這時的產品有綠色、黃色和紅色,茶膏也有黑色和綠色之分,難以與現代茶類嚴格區分。而緊壓茶的氧化卻相對較重,其品質形成是一個酶性氧化與非酶性氧化共同作用的結果。直至清末仍以普洱邦小葉種茶苦澀味低為勝,說明那時的普洱茶尚未形成長期陳化氧化的技術。現存清末民初的普洱茶標籤也沒有一種提及儲存陳化的相關信啟、。過去有人認為:“因為長時間人背馬馱、日曬雨淋形成普洱茶”的說法未免把事情過於簡單化了。

第三階段即現代普洱茶生產加工技術的萌生,則是自清末以來,自然、社會、商業、科技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更是一個繼承與創新的發展過程。

1、自然條件 雲南大葉種茶鮮葉原料芽葉肥壯,持嫩性強,茶多酚等內含成分含量相對較高,這為現代普洱茶條索肥壯、滋味濃醇、耐沖泡的品質特點打下了良好的原料基礎。

2.傳統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因以下原因逐漸退出歷史舞臺(1)自清末以來,普洱逐漸失去原茶葉精加工及集散地的地位,因行政區劃的變更原普洱府茶區成為新的思茅、猛海、猛臘、景洪等茶區,茶葉產地不再以普洱標注。(2)原普洱茶區茶葉隨著加工技術的進步出現了紅茶、烘青、曬青等多樣化。(3)古老普洱茶山漸次衰落,為新興茶區所取代。

3.陳化工序的產生是現代普洱茶形成的重要標誌經驗的總結,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遷,原普洱茶區的茶葉發生了多茶類分化,由於殺青技術和設備的進步,使曬青毛茶酶性氧化得到控制,曬青毛茶的曬乾過程使茶葉滋味變得柔和,茶葉色澤轉黃褐,並產生了以“太陽味”為特色的香氣先質,再加上其後的蒸壓成型與乾燥過程和理化轉變,為現代普洱茶加工技術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歷史上普洱府茶產品較長的流通時間為後發酵陳化工序的形成作了鋪墊。消費者在長期貯存過程中發現了陳年普洱茶更適口,且治病效果更好,這一經驗推動了普洱茶陳化工序的產生。而清末以後因戰亂引起,特別是以香港客商為代表的因進貨管道不暢等因素而產生屯積銷售,進而發展為有意識地貯藏陳化以提高品質,為現代普洱茶陳化工序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貢獻。隨著人們對普洱茶後熟陳化促使品質轉變認識的逐漸加深,形成了陳年普洱茶的專門消費群體。在這種需求推動下,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猛海茶廠等在20世紀70年代通過分析研究,借鑒黑茶生產工藝,利用現代制茶技術理論創造了現代普洱茶加工工藝,其產品受到了我國香港、臺灣地區和日本、西歐等地消費者的歡迎,產銷量逐年擴大,加工技術得到不斷提高,產品品質穩定,保健功能被科學證實。至此,現代普洱茶形成,其品質特色按現代中國茶葉加工及品質特點分類系統可劃歸為後發酵的黑茶類,其原料和加工工藝都自成體系,工藝不斷成熟和完善。

因此,從普洱茶發展歷史來看,現代普洱茶是指用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經陳化處理制得的產品,其形成是一個具有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共同參與的繼承創新過程。我國高等教材把普洱茶列入黑茶類,至此,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已退出歷史舞臺。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1016.jpg  

關於人工加速後發酵普洱茶工藝技術
廣東是茶葉生產的主要省份之一,也是茶葉消費省,而且是茶葉出口的重要口岸。廣東茶葉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普洱茶的生產歷史已有50多年,可以說,普洱茶熟茶工藝起源於廣東。

一、廣東普洱茶發展及人工加速後發酵工藝技術研製背景

新中國成立後,廣東茶葉產銷發展較快,尤其是茶葉出口快速發展。廣東的茶葉出口由成立於1952年的廣東茶葉公司負責經營。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普洱茶由廣東口岸集中出口,並以出口原料茶(青茶)為主,出口市場主要是香港、澳門及東南亞。由於港澳及東南亞地區對普洱茶有較大的需求,因此,在四、五十年代,香港茶商根據市場需求,利用地窖的特殊溫濕環境,人工促進普洱茶的後發酵過程。隨著普洱茶市場的不斷發展,至五十年代後期,香港的茶樓以普洱茶為主,占了60%以上,而消費者又喜歡喝有陳香味紅湯褐底的熟普洱茶。

由於香港地價昂貴,地窖式小作坊的普洱茶加工模式已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為了滿足這一市場對“普洱熟茶”日益增長的需要,解決供需矛盾,加快普洱茶的熟化醇化過程。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從香港茶商將普洱青茶放入地窖中催熟的做法中得到啟發,于1955年成立普洱茶攻關小組,從事人工加速後發酵普洱茶工藝技術(俗稱普洱茶發水技術)研究。

二:普洱茶人工加速後發酵工藝技術研製及工藝流程

普洱茶人工加速後發酵技術攻關小組由袁勵成、曾廣譽、張成等同志組成,負責收集整理散存於港、澳等地茶商有關普洱青茶人工加速後發酵工藝技術,並參照香港茶商貯存的具有陳香味、紅湯的普洱茶樣,在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屬下的大衝口簡易倉庫進行發水發酵試驗。經過兩年的反復實驗研究,於1957年獲得成功,大大縮短了之前傳統普洱茶的後發酵陳化過程和時間,為現代普洱茶加工技術的革新和生產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

普洱茶人工加速後發酵技術工藝主要流程為:

曬青(有時也用烘青)毛茶原料——潤水——渥堆——翻堆(解塊)——攤晾——起堆——篩分——拼堆——裝包——貯舊——成品。

其關鍵工序是渥堆,包括加水量、溫度及發酵度的控制。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於1957年開始利用此項技術在大衝口倉庫進行普洱茶發水批量加工,並加工成散茶和緊壓茶,普洱熟茶從此誕生。人工加速後發酵工藝加工的普洱茶品質湯色紅濃、香氣純正、滋味醇厚(和)、葉底黑褐,存放一段時間後陳香明顯,特別適合港澳及東南亞、日本市場消費者的口味,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三:廣東普洱茶的出口及人工加速發酵工藝技術的傳播


廣東普洱茶的原料比較複雜,以廣東大葉青茶為主,還有其他產區的中小葉種,也有進口茶。港澳及東南亞市場主要以大葉種為主,日本以大葉種拼中小葉種為主,產品有散茶、熟餅,也有“青餅”。至1965年普洱茶出口已達572公噸。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邊生產邊改進工藝,邊組織擴大生產,並於1970年建成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第二茶廠(簡稱河南茶廠),進行普洱茶加工,以滿足出口的需要。當時生產的餅茶稱“廣東餅”,也稱廣雲貢餅,很受港澳市場追捧,廣東的普洱茶生產量和出口量均大幅增加。至1974年

發水加工普洱茶1000多噸。隨著出口量的不斷擴大,為了解決普洱茶加工場地的不足,省公司生產擴大到屬下英德、肇慶、四會、韶關、惠陽等支縣公司生產,產量快速提高,1975年出口達1235噸。1980年開始,普洱茶的生產從手工操作轉入半機械化生產,1983年加工出口達3858噸。從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由於普洱茶生產原料短缺,省公司又從越南、緬甸進口青茶,進行拼配加工普洱茶,使普洱茶出口得以持續增長。

雲南省有關方面得知廣東人工快速發酵加工普洱茶工藝獲得成功的喜訊後,於1974年派昆明茶廠吳啟英,勐海茶廠鄒炳良、曹振興等技術人員到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屬下第二茶廠學習此技術,並將“發水茶”技術帶回雲南。從此,雲南開始效仿廣東做法進行加速發酵工藝試驗,以後逐步在雲南推廣和完善。雲南依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原料優勢,使普洱茶的加工生產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尤其是近幾年。這一事實在雷平陽所著《普洱茶記》(唐人工藝出版社)及劉勤晉所著《中國普洱茶之科學讀本》(廣東旅遊出版社)中均有記載闡述。

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首創的人工加速後發酵加工普洱茶工藝屬於保密技術,至今國家仍未予以解密。因此,當時技術都是通過省茶公司的技術人員和技工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傳授的,並未將此技術加以總結形成任何檔,直至1984年才形成內部保密技術資料。

1984年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在英德召開普洱茶專業會議,對普洱茶的加工生產和出口做了一個較為全面的總結,對今後的生產計畫做了詳細安排,並邀請省茶科所、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院校參與進一步深入研究普洱茶加工過程中有關微生物變化及衛生等深層次問題。

以上一段歷史根據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有關歷史資料及參與研究加工工作瞭解這段歷史的廣東老專家、老師傅回憶口述整理而成。知情人有:吳子先、丁俊之、薛秋祥、張成、林茂河、徐福祥、梁振龍、田洪恩、湯桂林、周繼紅等。

人工加速後發酵加工普洱茶工藝技術即“熟普”加工工藝技術,是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40年前發明的專利技術,是廣東老一輩茶人的心血和貢獻。如當時有專利制度的話,肯定可以申請工藝技術專利。望有關部門在編教科書或寫普洱茶的發展史時,實事求是,不要忘掉廣東的歷史及其貢獻特別是首創人工加速後發酵加工普洱茶工藝,加工生產熟普洱茶。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043.jpg  

普洱茶轉化的因素
淺談普洱茶轉化的因素

普洱茶轉化的物質基礎是依靠雲南大葉種自身豐富的物質含量。普洱生茶出廠時的含水量在10%左右,這是保證工藝正確的生普正常轉化的內在條件。

當環境的相對濕度處於50-70%之間時,原料緊壓狀態下的普洱生茶,含水量能夠處於相對的穩定狀態,保持不進不出。在濕度過低的北方,長時間的乾燥環境,會使普洱茶失水,含水量的下降,不僅減慢了陳化速度,同時也會在失水的過程中,帶走一些物質。在濕度過高的南方,環境中的水氣會被普洱茶吸收,含水量升高給細菌及黴菌提供了適宜的生長條件,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帶入雜味。
所以,保持好這個含水量,簡稱“保濕”,是普洱茶存儲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目標。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存儲的手段要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全力以赴。
輔助普洱生茶陳化的主要外界因素有兩個,氧氣和溫度。
普洱生茶的轉化是一個氧化過程,氧氣在此起到的是加快轉化的作用。因此空氣的微循環可以説明提高轉化的速度,但過量的通風會使普洱茶脫水,劣化。以往所說的存儲環境“通風”,在實踐過程中已經被大量事實否定,這一點是特別需要關注的。

溫度的高低,同樣能夠影響普洱茶轉化,高溫的夏季,轉化速度快,低溫的冬季轉化速度慢。

綜上所述,一個內因含水量,兩個外因氧氣和溫度,是影響普洱生茶轉化的主要因素,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遵從普洱茶轉化的條件,不同地區的倉儲都會形成各具地方氣候特色的茶品。觀察和體會這個過程,也正是普洱茶品飲收藏過程中的樂趣之一。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07 Fri 2014 15:25
  • 茶經

DSC_0070.jpg  
茶經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葉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艸設>,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穀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艸尼>,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二之具
籝,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鬥、二鬥、三鬥者,茶人負以採茶也。灶無用<穴犮>者,釜用唇口者。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簞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釜涸注於甑中,又以穀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規,一曰模,一曰棬。以鐵制之,或圓或方或花。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簷,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簷置承上,又以規置簷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筤。以二小竹長三赤,軀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土羅闊二赤,以列茶也。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之,用穿茶也。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幹升下棚,全幹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谷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兩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三之造
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淩露采焉。茶之牙者,發于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雲不采。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縮然,犎牛臆者廉簷然,浮雲出山者輪菌然,輕飆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羅,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經,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籜者,枝幹堅實,艱於蒸搗,故其形簁然;有如霜荷者,至葉凋,沮易其狀貌,故厥狀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自采至於封七經目,自胡靴至於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鑒之下也;以皺黃坳垤言佳者;鑒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鑒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制者則黑,日成者則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與草木葉一也,茶之否臧,存於口訣。

●四之器
風爐: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雲“坎上巽下離於中”,一足雲“體均五行去百疾”,一足雲“聖唐滅胡明年鑄”。其三足之間設三窗,底一窗,以為通飆漏燼之所,上並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也。置墆?臬於其內,設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獸也,畫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魚焉,魚者,水蟲也,畫一卦曰坎。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台之。
筥:筥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織之六出,固眼其底,蓋若利篋口鑠之。
炭撾:炭撾以鐵六棱制之,長一尺,銳一豐,中執細頭,系一小钅展,以飾撾也。若今之河隴軍人木吾也,或作鎚,或作斧,隨其便也。
火筴: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圓直一尺三寸,頂平截,無蔥台勾鎖之屬,以鐵或熟銅制之。
鍑:鍑以生鐵為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其鐵以耕刀之趄煉而鑄之,內摸土而外摸沙土。滑于內,易其摩滌;沙澀於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臍長則沸中,沸中則末易揚,末易揚則其味淳也。洪州以瓷為之,萊州以石為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為之,至潔,但涉於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恒而卒歸於銀也。
交床: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虛,以支鍑也
夾:夾以小青竹為之,長一尺二寸,令一寸有節,節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潤於火,假其香潔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間莫之致。或用精鐵熟銅之類,取其久也。
紙囊:紙囊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碾以橘木為之,次以梨、桑、桐柘為臼,內圓而外方。內圓備於運行也,外方制其傾危也。內容墮而外無餘木,墮形如車輪,不輻而軸焉,長九寸,闊一寸七分,墮徑三寸八分,中厚一寸,邊厚半寸,軸中方而執圓,其拂末以鳥羽制之。
羅合:羅末以合蓋貯之,以則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紗絹衣之,其合以竹節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蓋一寸,底二寸,口徑四寸。
則:則以海貝蠣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則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減之,嗜濃者增之,故雲則也。
水方: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裡並外縫漆之,受一鬥。
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銅鑄之,以備水濕,無有苔穢腥澀。意以熟銅苔穢、鐵腥澀也。林棲穀隱者或用之竹木,木與竹非持久涉遠之具,故用之生銅。其囊織青竹以卷之,裁碧縑以縫之,紐翠鈿以綴之,又作綠油囊以貯之,圓徑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瓢一曰犧杓,剖瓠為之,或刊木為之。晉舍人杜毓《荈賦》雲:“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闊脛薄柄短。永嘉中,餘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雲:“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甌犧之餘乞相遺也。”犧,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為之。
竹筴: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為之,或以柿心木為之,長一尺,銀裹兩頭。
鹺簋:鹺簋以瓷為之,圓徑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貯鹽花也。其揭竹制,長四寸一分,闊九分。揭,策也。
熟盂:熟盂以貯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碗: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晉•杜毓《荈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甌,越也。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畚以白蒲卷而編之,可貯碗十枚。或用筥,其紙帕,以剡紙夾縫令方,亦十之也。
劄:劄緝栟櫚皮以茱萸木夾而縛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筆形。
滌方:滌方以貯滌洗之餘,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滓方以集諸滓,制如滌方,處五升。
巾:巾以絁為之,長二尺,作二枚,玄用之以潔諸器。
具列: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純木純竹而制之,或木法竹黃黑可扃而漆者,長三尺,闊二尺,高六寸,其到者悉斂諸器物,悉以陳列也。
都籃:都籃以悉設諸器而名之。以竹篾內作三角方眼,外以雙篾闊者經之,以單篾纖者縛之,遞壓雙經作方眼,使玲瓏。高一尺五寸,底闊一尺,高二寸,長二尺四寸,闊二尺。

●五之煮
凡灸茶,慎勿於風燼間灸,?票焰如鑽,使炎涼不均。持以逼火,屢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狀,蝦蟆背,然後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灸之。若火幹者,以氣熟止;日干者,以柔止。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罷熱搗葉爛而牙筍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禳骨也。灸之,則其節若倪,倪如嬰兒之臂耳。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候寒末之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灸,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地慢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餘,無乃而鐘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墮於鐏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番?番然若積雪耳。《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艸敷”,有之。第一煮水沸,而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為雋永,或留熟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其色緗也,其馨也。其味甘樌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六之飲
翼而飛,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於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間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茶。或用蔥、薑、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於戲!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所庇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飲食,食與酒皆精極之。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膻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七之事
王皇炎帝。神農氏。周魯周公旦。齊相晏嬰。漢仙人丹丘子。黃山君司馬文。園令相如。楊執戟雄。吳歸命侯。韋太傅弘嗣。晉惠帝。劉司空琨。琨兄子兗州刺史演。張黃門孟陽。傅司隸鹹。江洗馬充。孫參軍楚。左記室太沖。陸吳興納。納兄子會稽內史俶。謝冠軍安石。郭弘農璞。桓揚州溫。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釋法瑤。沛國夏侯愷。餘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陽弘君舉。安任育。宣城秦精。敦煌單道開。剡縣陳務妻。廣陵老姥。河內山謙之。後魏琅琊王肅。宋新安王子鸞。鸞弟豫章王子尚。鮑昭妹令暉。八公山沙門譚濟。齊世祖武帝。梁•劉廷尉。陶先生弘景。皇朝徐英公勣。
《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周公《爾雅》:“檟,苦茶。”《廣雅》雲:“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灸,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薑、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卯茗萊而已。”
司馬相如《凡將篇》:“烏啄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蘖蔞,芩草芍藥桂漏蘆,蜚廉雚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謂茶曰葭。”
《吳志•韋曜傳》:“孫皓每饗宴坐席,無不率以七勝為限。雖不盡入口,皆澆灌取盡,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茶荈以代酒。”
《晉中興書》:“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人饌。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俶遂陳盛饌珍羞必具,及安去,納杖俶四十,雲:‘汝既不能光益叔父,柰何穢吾素業?’”
《晉書》:“桓溫為揚州牧,性儉,每燕飲,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搜神記》:“夏侯愷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見鬼神,見愷來收馬,並病其妻,著平上幘單衣入,坐生時西壁大床,就人覓茶飲。”
劉琨《與兄子南兗州刺史演書》雲:“前得安州乾薑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皆所須也,吾體中潰悶,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傅咸《司隸教》曰:“聞南方有以困蜀嫗作茶粥賣,為簾事打破其器具。又賣餅於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
《神異記》:“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
左思《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曆。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畫。馳騖翔園林,果下皆生摘。貪華風雨中,倏忽數百適。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钅曆。”
張孟陽《登成都樓詩》雲:“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程卓累千金,驕侈擬五侯。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臨江釣春魚。黑子過龍醢,果饌逾蟹蝑。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人生苟安樂,茲土聊可娛。”
《傳巽七誨》:“蒲桃、宛柰、齊柿、燕栗、峘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應下諸蔗、木瓜、元李、楊梅、五味橄欖、懸豹、葵羹各一杯。孫楚歌:‘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
華佗《食論》:“苦茶久食益意思。”
壺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郭璞《爾雅注》雲:“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
《世說》:“任瞻字育長,少時有令名。自過江失志,既下飲,問人雲:‘此為茶為茗?’覺人有怪色,乃自分明雲:‘向問飲為熱為冷?’”
《續搜神記•晉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長丈餘,引精至山下,示以叢茗而去。俄而複還,乃探懷中橘以遺精,精怖,負茗而歸。”
晉四王起事,惠帝蒙塵,還洛陽,黃門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異苑》:“剡縣陳務妻少,與二子寡居,好飲茶茗。以宅中有古塚,每飲,輒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塚何知?徒以勞。’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夢一人雲:吾止此塚三百餘年,卿二子恒欲見毀,賴相保護,又享吾佳茗,雖潛壤朽骨,豈忘翳桑之報。及曉,於庭中獲錢十萬,似久埋者,但貫新耳。母告,二子慚之,從是禱饋愈甚。”
《廣陵耆老傳》:“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所得錢散路傍孤貧乞人。人或異之,州法曹縶之獄中,至夜,老姥執所鬻茗器,從獄牖中飛出。”
《藝術傳》:“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余茶蘇而已。”釋道該說《續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永嘉中過江遇沈台真,請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
《宋江氏家傳》:“江統字應遷,湣懷太子洗馬,常上疏諫雲:‘今西園賣醯面藍子菜茶之屬,虧敗國體。’”
《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王微《雜詩》:“寂寂掩高閣,寥寥空廣廈。待君竟不歸,收領今就檟。
鮑昭妹令暉著《香茗賦》。
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已。”
梁劉孝綽、謝晉安王餉米等,啟傳詔:李孟孫宣教旨,垂賜米、酒、瓜、筍、菹、脯、酢、茗八種,氣苾新城,味芳雲松。江潭抽節,邁昌荇之珍;疆場擢翹,越葺精之美。羞非純束野麏,裛似雪之驢;鮓異陶瓶河鯉,操如瓊之粲。茗同食粲酢,顏望楫免,千里宿舂,省三月種聚。小人懷惠,大懿難忘。陶弘景《雜錄》:“苦茶輕換膏,昔丹丘子青山君服之。”
《後魏錄》:“琅琊王肅仕南朝,好茗飲蓴羹。及還北地,又好羊肉酪漿,人或問之:茗何如酪?肅曰:茗不堪與酪為奴。”
《桐君錄》:“西陽武昌廬江昔陵好茗,皆東人作清茗。茗有餑,飲之宜人。凡可飲之物,皆多取其葉,天門冬、拔揳取根,皆益人。又巴東別有真茗茶,煎飲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葉,並大皂李作茶,並冷。又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可通夜不眠。煮鹽人但資此飲,而交廣最重,客來先設,乃加以香芼輩。《坤元錄》:“辰州漵浦縣西北三百五十裡無射山,雲蠻俗當吉慶之時,親族集會,歌舞於山上,山多茶樹。”
《括地圖》:“臨遂縣東一百四十裡有茶溪。”
山謙之《吳興記》:“烏程縣西二十裡有溫山,出禦荈。《夷陵圖經》:“黃牛、荊門、女觀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
《淮陰圖經》:“山陽縣南二十裡有茶坡。”
《茶陵圖經》雲:“茶陵者,所謂陵穀,生茶茗焉。”《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氣消食。注雲:春采之。”
《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荼,一名選,一名遊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傍,淩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幹。注雲: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詩》雲“誰謂荼苦”,又雲“堇荼如飴”,皆苦菜也。陶謂之苦茶,木類,非菜流。茗,春采謂之苦?茶。
《枕中方》:“療積年瘺,苦茶、蜈蚣並灸,令香熟,等分搗篩,煮甘草湯洗,以末傅之。”
《孺子方》:“療小兒無故驚蹶,以蔥須煮服之。”

●八之出
山南以峽州上,襄州、荊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壽州下,蘄州、黃州又下。
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潤州、蘇州又下。
劍南以彭州上,綿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瀘州下,眉州、漢州又下。
浙東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
黔中生恩州、播州、費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費、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九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時,於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以火乾之,則又棨、樸、焙、貫、相、穿、育等七事皆廢。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鼎櫪之屬,則風爐、灰承、炭撾、火筴、交床等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廢;若援藟躋嵒,引絙入洞,於山口灸而末之,或紙包合貯,則碾、拂末等廢;既瓢碗、筴、劄、熟盂、醝簋悉以一筥盛之,則都籃廢。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

●十之圖
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佈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於是《茶經》之始終備焉。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801.jpg  

普洱茶生茶放久了會變成熟茶嗎?

茶放久了會變成“陳茶”“老茶”,永遠都不會變成熟茶。

目前普洱茶界關於“生茶”“熟茶”的定義十分詳細,二者的製作工藝各有差別,成品茶在湯色、口感和葉底上差別明顯,在後期儲放中,茶品的轉化也有很大的區別。

生茶是指新鮮的茶葉採摘後以自然的方式陳放,不經過人工“發酵”、“渥堆”處理,但普洱生茶經過加工整理、修飾飾形狀的各種雲南茶葉(餅茶、磚茶、沱茶)的統稱。而熟茶是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渥堆發酵等工藝加工而成的茶稱為普洱熟茶。

普洱生茶的制程是:鮮葉採摘後,經殺青、揉撚、毛茶乾燥,即為生散茶。再經緊壓成型,成為緊壓生茶品。茶菁顏色與香氣:茶菁由青綠至墨綠色為主,有些部分轉黃紅色。通常新制茶餅味道不明顯,若經高溫則有烘乾香甜味。而普洱茶生茶的制程是:鮮葉採摘後,經殺青、揉撚、毛茶乾燥,即為生散茶。生散茶經人工快速後熟發酵、灑水渥堆工序,即為熟散茶(普洱散茶)。再經緊壓成型,成為緊壓熟茶品。茶菁顏色與香氣:茶菁黑或紅褐色,有些芽茶則暗金黃色,有濃濃的渥堆味。

歷史上普洱茶有採用“渥堆”發酵技術,1973年始重新進行嘗試,1975年人工渥堆技術在昆明茶廠正式試製成功,從此揭開了普洱茶生產的新篇章。人工發酵技術研製的原因是為了解決普洱茶自然後發酵時間過長(往往十幾數十年)的問題,所以人工模仿自然發酵的過程以達快速陳化普洱茶的目的。

在看過了生茶與熟茶的區別之後,我們就能清晰的看到,熟茶是用曬青毛茶經過發酵製成,這種發酵屬於人工發酵;而生茶在儲放的過程中發生的是後發酵,是自然發酵。因此生茶就是生茶,熟茶就是熟茶,生茶放久了雖然會轉化,變成陳茶或老茶,但是永遠不會變成熟茶。即使生茶在後期儲放過程中經過人為入倉—— 一種類似熟茶發酵製作手法,但製作出的茶品仍舊和熟茶有明顯不同。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