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
紫砂石瓢壺
紫砂石瓢壺
,最早見於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係。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於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後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從留傳於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更趨向文人化、藝術化。“曼生石銚”主[2] 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穩當,壺嘴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暢順,壺身呈“金字塔”式,觀賞端莊。“曼生石銚”與“子沾石銚”相比,雖同為彭年所製,但前者更顯飽滿而豐潤,後者則剛烈而古拙,這可能是因人的個性而在壺的藝術上表現。那麼,紫砂“石銚”何時稱“石瓢”呢?這應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品質特點編輯
壺身呈梯形,曲線柔和流暢,造型渾厚朴拙。足為釘足呈三角鼎立狀支撐,給人以輕靈而穩重之感。壺身八字造型,造成一個主視角度內的呈型表面,亦曲亦直,皆顯現簡樸大方的氣度。直流,簡潔見力度,多為暗接處理,溶於壺身整體。把多呈倒三角勢,與壺身之型互補,形成和諧的美學效果。平壓蓋,橋鈕,乾淨利索,比例恰當,充分體現出秀巧精工為上的特點。
此款初見於楊彭年年制,曾分別於陳曼生,瞿應紹合作,詩書畫印於一壺,格調高雅,時稱三絕壺。一提梁款為滬上八壺精舍唐云所藏,一款存上海博物館。
近現代,朱石梅,顧景舟亦多製此款傳世。景舟曾於1948年同時制得五把,贈於吳湖帆,江寒汀等滬上畫壇名宿。亦有高振宇輩,制出橢圓石瓢,也算是石瓢一奇葩。我亦偏愛此款,認為此款充分體現了智欲其剛,行欲其方,剛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蘊精氣神韻於一身,可稱之為大家,可視為壺之智者。
石瓢造型的要點在於力道,要達此目的,則要協調好石瓢各個線條所構成的三角形的比例關係,身筒、流、把甚至鈕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終突出其獨特的力度與氣韻。
公告版位
鐵壺,日本鐵壺,老鐵壺,茶道具,個人收藏,歡迎參觀交流。連絡電話:0935576515 莊先生。市話:(02)22305820.LINE帳號:soon1119微信wechat:soon1119fire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149巷23號(木柵捷運站旁一分鐘路程)每把鐵瓶背後都有一個小故事,這不僅僅是段歷史記載錄,更代表釜師的心境。 從壺身的結橫和文路欣賞釜師的功力與細膩。 從每一個小細節品味釜師創作時的心境,彷彿代表釜師穿越時空與我們對話。 只要細細觀察,將能探索壺中的千言萬語。描述關於鐵壺與茶道具的一些看法,京都老鐵壺,龍文堂,龜文堂,金龍堂,金壽堂,
- Jul 01 Fri 2016 14:23
張震手工滿梅段泥石瓢壺 “弱水三千,僅飲一瓢”其父師傳紫砂七老王寅春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