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836.jpg  

所謂鐵壺,簡單地說,是以生鐵為原料,通過鑄造方式製成的煮水壺。一般所說的生鐵,指鐵質內含碳量約2%-5%、帶有一些雜質的鐵。更具體地說,生鐵是將鐵礦砂經初步處理,高溫溶解後所得的產物。若再進一步純化與添加鎢等金屬,就是一般我們所熟知的鋼。然而生鐵有著質地堅硬而脆的特性,所以適合用來鑄造鐵器,因此又稱為鑄鐵。

  何謂鑄造,即利用將熔爐高溫融化的鐵(漿)水,倒入事先燒製好的模型裡,等待冷卻成型。因此依據模型的不同,可以生產所需的器物,如鐵壺等相關鐵器。

  南部鐵指的是江戶時期的“南部藩”所產的鐵器,約在今日日本東北部的岩手縣境內,其中又以盛岡及水澤兩地為最主要的產地。

  鐵壺的製作過程約有68道工序,從最初設計到成品完成一般耗時將近2個月。一把精緻的鐵壺,需要做壺體的手工匠和做壺把的手工匠,兩個人的精湛技藝共同來完成。

  畫圖和製模

  首先,描畫出鐵壺的樣稿。然後,根據圖紙推算出壺的斷面圖,根據橫截面來打造鑄型所需的木模。模具由鐵板製成。因為過去使用木頭制模,因而“木模”這詞沿用至今。

  外模的鑄造

  手拿木模來迴旋轉,每轉一圈的同時加入調製好的粘土,如此重複數十次,直至匠師覺得滿意為止。壺的模具雛型大致打造完成。外模雛型為壺底朝上,壺口朝下。

  押紋路

  趁模具未乾透之際,進行押紋路。用專門的筆在模具內部勾畫出壺壁的紋路。除了 ​​南部鐵瓶有名的小方格型外,還有幾何狀、花卉和風景等圖案。

  中子鑄模

  把細砂、良土和粘土溶合,用布壓成實心的中子形狀。再把中子放入先前打好的模具中。蓋上外模蓋子。  燒製   把滾燙的鐵水(約800-1000度)從外模蓋子上的小孔中註入,等待2小時左右。把鑄鐵倒出,剝開外模,取出壺。此時的壺已經有了完整的壺體。再把壺放入高3米的古碳爐,裡面的燃料有石炭、生鐵、碎鐵和石灰石。爐裡的溫度高達1300度。

  完工

  成型後的鐵壺用800-1000度的碳火燒烤,讓壺形成一層磁化酸化的表膜。這樣處理可以防止壺體生鏽。此技法從南部鐵器開始沿用至今。壺的外側由於火的直接接觸會產生斑點,還需用金屬刷磨去。

  打磨與著色

  完成後的鐵壺放在碳火上用200度的溫度加熱,在壺表面刷上混有醋酸的漆和茶汁。必須要一邊加熱一邊用毛刷塗抹,利用高溫使得漆牢牢附著在壺的表面。

  壺把的製作

  這是最後一道工序。壺把由專門的匠人製作。把鐵板打製成圓的鐵棒形狀,這種技法是非常難的,會的匠人寥寥無幾。成型後上漆,和壺銜接。一個完整的鐵壺就正式出品了。

arrow
arrow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