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鐵壺,日本鐵壺,老鐵壺,茶道具,個人收藏,歡迎參觀交流。連絡電話:0935576515 莊先生。市話:(02)22305820.LINE帳號:soon1119微信wechat:soon1119fire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149巷23號(木柵捷運站旁一分鐘路程)每把鐵瓶背後都有一個小故事,這不僅僅是段歷史記載錄,更代表釜師的心境。 從壺身的結橫和文路欣賞釜師的功力與細膩。 從每一個小細節品味釜師創作時的心境,彷彿代表釜師穿越時空與我們對話。 只要細細觀察,將能探索壺中的千言萬語。描述關於鐵壺與茶道具的一些看法,京都老鐵壺,龍文堂,龜文堂,金龍堂,金壽堂,

目前分類:龍文堂老鐵壺 (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DSC_0825.jpg DSC_0827.jpg DSC_0828.jpg DSC_0829.jpg DSC_0831.jpg DSC_0832.jpg DSC_0833.jpg DSC_0834.jpg DSC_0836.jpg DSC_0837.jpg  

金龍堂上田造房高卯字款高浮雕穿雲龍老鐵壺,工藝細膩,穿雲龍栩栩如生!

這把上田造房穿雲龍雙款老鐵壺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一把手工製壺,穿雲龍生動精巧。明治時期是鐵瓶的輝煌時期,星光璀璨,龍文堂出現了安之介大國,上田照房,井上,四大天王。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工藝,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681.jpg DSC_0682.jpg DSC_0683.jpg DSC_0684.jpg DSC_0685.jpg DSC_0686.jpg DSC_0688.jpg DSC_0690.jpg DSC_0691.jpg  

這把老鐵壺為龍文堂名家上田照房的作品。龍文堂,為日本鐵壺的創始堂號。龍文堂的鐵壺,有30 種不同的類型,由於年代已久,甚至有最受歡迎的是龍文堂壺蓋的說法。龍文堂鐵壺是純手工製作,是百年難得的珍貴古董。這把上田造房青竹飛鳥雙款老鐵壺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一把手工製壺,青竹靈動,飛鳥生動精巧。明治時期是鐵瓶的輝煌時期,星光璀璨,龍文堂出現了安之介大國,上田照房,井上,四大天王。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工藝,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555.jpg DSC_0556.jpg DSC_0557.jpg DSC_0558.jpg DSC_0559.jpg DSC_0561.jpg DSC_0562.jpg DSC_0563.jpg DSC_0564.jpg DSC_0566.jpg

【龍文堂堂主及創始】

初代龍文堂,享保貮十年~寬政十年(1735年~1798年),精通鑄銅及書畫,於京都創業並採用蠟型鑄造鐵壺。

二代龍文堂,名波雄,字鼎介,通稱為初代安之介。在平安人物誌裡,對其事蹟有相關詳細記載。二代龍文堂居住在京都富小路四條通,於天保十二年(1841年)去世。晚年改名為安平,也同時從事陶器的製作。二代安之介因與賴山陽、青木木米有著親交的關係,所以在鐵壺和煎茶器的製造上學習陶器的製作風格,留有安平的銘或龍文堂的銘。

二代龍文堂(初代安之介)1780年~1841年在鐵壺的傳承上相當重要,在其眾多弟子中,最著名的得意弟子有龜文堂創始人:波多野正平和其親弟:秦藏六。

【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 】

鐵壺藏界一直以來的一個困惑,龍文堂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目前支持安之助的資料為《平安人物誌》的記載,傳世作品的木箱銘記中僅有少部分記載為龍文堂安之助。反之,記載為龍文堂安之介的箱銘和作品刻款為數較多,其中有明確紀年和各代目親籤的文字資料甚多。在日語發音中,安之助和安之介的發音是相同的(Yasunosuke),故對目前眾多資料分析,認為平安人物誌所指的安之助可能為記錄者的筆誤,正確的名稱應該為——龍文堂安之介。

【安之介鐵壺的花押和壺身銘記】

龍文堂是從安之介個人的草創品演變成企業化的知名鐵壺製造商的,並在十九世紀初將京都鐵壺推上工藝的舞台,且得到了廣大茶人的肯定,而安之介代表了此堂號的本家。

安之介作為京鐵代表堂號的最高級別的本家作品,絕非泛泛之輩。然而因為年代久遠,民間因商業利益將壺身、壺蓋等混淆搭配的情況時常可見,這也造成了安之介作品鑑賞的難點和誤區。

早期安之介作品和後期作品最明顯的分別在於“花押”。 (注:花押也叫作畫押,是代替簽名的一種簽署樣式,通常會取姓名中的一至二字採用連筆速寫、交錯相疊或加入一些符號,因此形狀千奇百怪,帶有藝術性。)雖然花押是為了方便簽署而發明的簽署方法,但在正式的簽署場合仍為簽名而不能用花押。而與中規中矩的簽名相比,個性化的花押的優勢是較難偽造。

隨著初代四方安之介在鐵壺鑄物界建立名聲,龍文堂的作品洛陽紙貴。

在不斷擴充壯大下,亦不斷有門生投其門下學師,前有介紹過的初代龜文堂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藏六,至明治初期還有許多釜師入龍文堂這塊響亮的鑄物堂號內,目前熟知的大國、上田、井上、西杉等。在龍文堂產品數量與品種日趨龐大與復雜的情況下,為區別龍文堂安之介最高級別的作品,在壺身鑄入龍文堂的字號以區別於一般龍文堂作品。銘和蓋銘加上花押款、箱外壓印朱紅章的系統。從記載分析,此時應為七代目安之介,故目前所見的花押與箱外落印應可推至七代目時期(1900年之後)。

縱觀各代目安之介作品,對於其作品的總體評價可用:精工、細膩、內斂、素雅和富含人文氣息來形容。相對於正平、藏六、大國等知名釜師以加入大量中國傳統圖騰紋或參考青銅器的作品相比,安之介作品一派素淨並不譁眾取寵。取最為耐看的器型之美,注重壺身、壺蓋、壺流是、壺把的相應和協調,渾然天成,大巧若拙最為不易。而且,安之介的作品注重使用者的手感,在茶具最重要的出水功能上展現其他鐵壺難以媲美的精緻壺流,使得出水達到最佳順暢的狀態。

【安之介作品的細節分析 】

安之介作品為龍文堂系統的最高級別作品,傳達了龍文堂制器的最高精神。從原材料、紋樣、銅件工藝乃至外箱都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

一、壺流

安之介作品的壺流工藝師最能體現其工藝的,各代目安之介的作品最大的共同處就是壺流修工達到極致。最為明顯的特徵在於製流所用模具痕的精加工,在所有的龍文堂包括其他釜師(上田、井上等)的產品,唯有安之介作品將壺流的模具線加以細部處理,讓其在視覺上幾乎無法發現模具的痕跡。

二、蓋鈕

京都鐵壺的蓋鈕在各個時期的流行元素不盡相同。在明治之前的各類作品以銅製蓋鈕為主,到明治大正期間,則以純銀為蓋鈕而流行。各代目安之介各個時期的作品也可看出此軌跡,但不論是前期或是後期安之介作品所用的銅質、銀質蓋鈕均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安之介所用的材料、作工和精緻度都較一般作品有著精粗之別。

安之介作品的蓋鈕多為純手工精製,而一般的其他作品則可見大量生產代加工的痕跡,因此,鑑定安之介作品,仔細鑑別其壺流和蓋鈕的製作精製程度便能明顯區分。

安之介代表了京鐵第一家的精髓,不愧為日本鐵壺第一堂號——“龍文堂”。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268.jpg DSC_0269.jpg DSC_0270.jpg DSC_0271.jpg DSC_0273.jpg DSC_0275.jpg DSC_0277.jpg DSC_0278.jpg  

【龍文堂堂主及創始】

初代龍文堂,享保貮十年~寬政十年(1735年~1798年),精通鑄銅及書畫,於京都創業並採用蠟型鑄造鐵壺。

二代龍文堂,名波雄,字鼎介,通稱為初代安之介。在平安人物誌裡,對其事蹟有相關詳細記載。二代龍文堂居住在京都富小路四條通,於天保十二年(1841年)去世。晚年改名為安平,也同時從事陶器的製作。二代安之介因與賴山陽、青木木米有著親交的關係,所以在鐵壺和煎茶器的製造上學習陶器的製作風格,留有安平的銘或龍文堂的銘。

二代龍文堂(初代安之介)1780年~1841年在鐵壺的傳承上相當重要,在其眾多弟子中,最著名的得意弟子有龜文堂創始人:波多野正平和其親弟:秦藏六。

【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 】

鐵壺藏界一直以來的一個困惑,龍文堂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目前支持安之助的資料為《平安人物誌》的記載,傳世作品的木箱銘記中僅有少部分記載為龍文堂安之助。反之,記載為龍文堂安之介的箱銘和作品刻款為數較多,其中有明確紀年和各代目親籤的文字資料甚多。在日語發音中,安之助和安之介的發音是相同的(Yasunosuke),故對目前眾多資料分析,認為平安人物誌所指的安之助可能為記錄者的筆誤,正確的名稱應該為——龍文堂安之介。

【安之介鐵壺的花押和壺身銘記】

龍文堂是從安之介個人的草創品演變成企業化的知名鐵壺製造商的,並在十九世紀初將京都鐵壺推上工藝的舞台,且得到了廣大茶人的肯定,而安之介代表了此堂號的本家。

安之介作為京鐵代表堂號的最高級別的本家作品,絕非泛泛之輩。然而因為年代久遠,民間因商業利益將壺身、壺蓋等混淆搭配的情況時常可見,這也造成了安之介作品鑑賞的難點和誤區。

早期安之介作品和後期作品最明顯的分別在於“花押”。 (注:花押也叫作畫押,是代替簽名的一種簽署樣式,通常會取姓名中的一至二字採用連筆速寫、交錯相疊或加入一些符號,因此形狀千奇百怪,帶有藝術性。)雖然花押是為了方便簽署而發明的簽署方法,但在正式的簽署場合仍為簽名而不能用花押。而與中規中矩的簽名相比,個性化的花押的優勢是較難偽造。

隨著初代四方安之介在鐵壺鑄物界建立名聲,龍文堂的作品洛陽紙貴。

在不斷擴充壯大下,亦不斷有門生投其門下學師,前有介紹過的初代龜文堂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藏六,至明治初期還有許多釜師入龍文堂這塊響亮的鑄物堂號內,目前熟知的大國、上田、井上、西杉等。在龍文堂產品數量與品種日趨龐大與復雜的情況下,為區別龍文堂安之介最高級別的作品,在壺身鑄入龍文堂的字號以區別於一般龍文堂作品。銘和蓋銘加上花押款、箱外壓印朱紅章的系統。從記載分析,此時應為七代目安之介,故目前所見的花押與箱外落印應可推至七代目時期(1900年之後)。

縱觀各代目安之介作品,對於其作品的總體評價可用:精工、細膩、內斂、素雅和富含人文氣息來形容。相對於正平、藏六、大國等知名釜師以加入大量中國傳統圖騰紋或參考青銅器的作品相比,安之介作品一派素淨並不譁眾取寵。取最為耐看的器型之美,注重壺身、壺蓋、壺流是、壺把的相應和協調,渾然天成,大巧若拙最為不易。而且,安之介的作品注重使用者的手感,在茶具最重要的出水功能上展現其他鐵壺難以媲美的精緻壺流,使得出水達到最佳順暢的狀態。

【安之介作品的細節分析 】

安之介作品為龍文堂系統的最高級別作品,傳達了龍文堂制器的最高精神。從原材料、紋樣、銅件工藝乃至外箱都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

一、壺流

安之介作品的壺流工藝師最能體現其工藝的,各代目安之介的作品最大的共同處就是壺流修工達到極致。最為明顯的特徵在於製流所用模具痕的精加工,在所有的龍文堂包括其他釜師(上田、井上等)的產品,唯有安之介作品將壺流的模具線加以細部處理,讓其在視覺上幾乎無法發現模具的痕跡。

二、蓋鈕

京都鐵壺的蓋鈕在各個時期的流行元素不盡相同。在明治之前的各類作品以銅製蓋鈕為主,到明治大正期間,則以純銀為蓋鈕而流行。各代目安之介各個時期的作品也可看出此軌跡,但不論是前期或是後期安之介作品所用的銅質、銀質蓋鈕均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安之介所用的材料、作工和精緻度都較一般作品有著精粗之別。

安之介作品的蓋鈕多為純手工精製,而一般的其他作品則可見大量生產代加工的痕跡,因此,鑑定安之介作品,仔細鑑別其壺流和蓋鈕的製作精製程度便能明顯區分。

安之介代表了京鐵第一家的精髓,不愧為日本鐵壺第一堂號——“龍文堂”。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258.jpg DSC_0259.jpg DSC_0260.jpg DSC_0261.jpg DSC_0262.jpg DSC_0263.jpg DSC_0264.jpg DSC_0265.jpg DSC_0266.jpg DSC_0267.jpg  

這把老鐵壺為龍文堂名家上田照房的作品。龍文堂,為日本鐵壺的創始堂號。龍文堂的鐵壺,有30 種不同的類型,由於年代已久,甚至有最受歡迎的是龍文堂壺蓋的說法。龍文堂鐵壺是純手工製作,是百年難得的珍貴古董。這把荷蟹款老鐵壺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一把手工製壺,荷葉靈動,螃蟹精巧。明治時期是鐵瓶的輝煌時期,星光璀璨,龍文堂出現了安之介大國,上田照房,井上,四大天王。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工藝,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178.jpg  DSC_0184.jpg DSC_0185.jpg DSC_0186.jpg DSC_0187.jpg DSC_0189.jpg DSC_0190.jpg DSC_0191.jpg  DSC_0179.jpg DSC_0180.jpg DSC_0181.jpg DSC_0182.jpg DSC_0183.jpg  

鐵壺製作在明治中期漸趨完善,名家輩出。大國壽朗 為金龍堂初代釜師,製壺工藝熟練,鑄工精細,無論雕刻 行文都有所擅,大國壽朗將花瓶藝術與中國書畫帶入鐵壺之中,即使是現代的工藝眼光來看,仍是令人驚艷的作品。

【品相】日本老鐵壺,壺嘴,壺蓋,手把整體造型都驅近完美。早期貨,鐵質極佳,溫潤無比。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事,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146.jpg DSC_0147.jpg DSC_0148.jpg DSC_0149.jpg DSC_0150.jpg DSC_0151.jpg DSC_0152.jpg DSC_0153.jpg DSC_0155.jpg DSC_0158.jpg DSC_0160.jpg DSC_0161.jpg DSC_0163.jpg  

這把老鐵壺為龍文堂名家上田照房的高浮雕最高佳作,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維形體的空間起伏或誇張處理,形成濃縮的空間深度感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使浮雕藝術對於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種特別的表現力和魅力。明治時期是鐵瓶的輝煌時期,星光璀璨,龍文堂出現了安之介大國,上田照房,井上,四大天王。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工藝,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141.jpg

DSC_0130.jpg DSC_0131.jpg DSC_0132.jpg DSC_0133.jpg DSC_0134.jpg DSC_0135.jpg DSC_0137.jpg DSC_0138.jpg DSC_0139.jpg  DSC_0129.jpg  

鐵壺製作在明治中期漸趨完善,名家輩出。大國壽朗 為金龍堂初代釜師,製壺工藝熟練,鑄工精細,無論雕刻 行文都有所擅,大國壽朗將花瓶藝術與中國書畫帶入鐵壺之中,即使是現代的工藝眼光來看,仍是令人驚艷的作品。

【品相】日本老鐵壺,壺嘴,壺蓋,手把整體造型都驅近完美。早期貨,鐵質極佳,溫潤無比。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事,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852.jpg DSC_0853.jpg DSC_0854.jpg DSC_0855.jpg DSC_0858.jpg DSC_0859.jpg  

【品相】日本老鐵壺,壺嘴,壺蓋,手把整體造型都驅近完美。早期貨,鐵質極佳,溫潤無比。

鐵質的溫潤不是說說的,看看圖就知道了,皮殼溫潤紫光,懂行的一看就知道是極品。

而這樣一隻極品的老鐵壺,能使用幾輩子的,能夠傳代的日本鐵壺,老壺燒的水確實不錯,老玩家都體驗過的。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事,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
 
鐵壺製作在明治中期漸趨完善,名家輩出。大國壽朗 為金龍堂初代釜師,製壺工藝熟練,鑄工精細,無論雕刻 行文都有所擅,大國壽朗將花瓶藝術與中國書畫帶入鐵壺之中,即使是現代的工藝眼光來看,仍是令人驚艷的作品。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_0836.jpg DSC_0837.jpg DSC_0838.jpg DSC_0839.jpg DSC_0841.jpg DSC_0842.jpg DSC_0843.jpg  

【品相】壺身“直款龍文堂”款,精鍊的壺體透出氣勢不凡的特徵,彰顯名家品味。此壺保存良好,是十分難得的龍文堂佳品!

【龍文堂堂主及創始】

初代龍文堂,享保貮十年~寬政十年(1735年~1798年),精通鑄銅及書畫,於京都創業並採用蠟型鑄造鐵壺。

二代龍文堂,名波雄,字鼎介,通稱為初代安之介。在平安人物誌裡,對其事蹟有相關詳細記載。二代龍文堂居住在京都富小路四條通,於天保十二年(1841年)去世。晚年改名為安平,也同時從事陶器的製作。二代安之介因與賴山陽、青木木米有著親交的關係,所以在鐵壺和煎茶器的製造上學習陶器的製作風格,留有安平的銘或龍文堂的銘。

二代龍文堂(初代安之介)1780年~1841年在鐵壺的傳承上相當重要,在其眾多弟子中,最著名的得意弟子有龜文堂創始人:波多野正平和其親弟:秦藏六。

【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 】

鐵壺藏界一直以來的一個困惑,龍文堂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目前支持安之助的資料為《平安人物誌》的記載,傳世作品的木箱銘記中僅有少部分記載為龍文堂安之助。反之,記載為龍文堂安之介的箱銘和作品刻款為數較多,其中有明確紀年和各代目親籤的文字資料甚多。在日語發音中,安之助和安之介的發音是相同的(Yasunosuke),故對目前眾多資料分析,認為平安人物誌所指的安之助可能為記錄者的筆誤,正確的名稱應該為——龍文堂安之介。

【安之介鐵壺的花押和壺身銘記】

龍文堂是從安之介個人的草創品演變成企業化的知名鐵壺製造商的,並在十九世紀初將京都鐵壺推上工藝的舞台,且得到了廣大茶人的肯定,而安之介代表了此堂號的本家。

安之介作為京鐵代表堂號的最高級別的本家作品,絕非泛泛之輩。然而因為年代久遠,民間因商業利益將壺身、壺蓋等混淆搭配的情況時常可見,這也造成了安之介作品鑑賞的難點和誤區。

早期安之介作品和後期作品最明顯的分別在於“花押”。 (注:花押也叫作畫押,是代替簽名的一種簽署樣式,通常會取姓名中的一至二字採用連筆速寫、交錯相疊或加入一些符號,因此形狀千奇百怪,帶有藝術性。)雖然花押是為了方便簽署而發明的簽署方法,但在正式的簽署場合仍為簽名而不能用花押。而與中規中矩的簽名相比,個性化的花押的優勢是較難偽造。

隨著初代四方安之介在鐵壺鑄物界建立名聲,龍文堂的作品洛陽紙貴。

在不斷擴充壯大下,亦不斷有門生投其門下學師,前有介紹過的初代龜文堂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藏六,至明治初期還有許多釜師入龍文堂這塊響亮的鑄物堂號內,目前熟知的大國、上田、井上、西杉等。在龍文堂產品數量與品種日趨龐大與復雜的情況下,為區別龍文堂安之介最高級別的作品,在壺身鑄入龍文堂的字號以區別於一般龍文堂作品。銘和蓋銘加上花押款、箱外壓印朱紅章的系統。從記載分析,此時應為七代目安之介,故目前所見的花押與箱外落印應可推至七代目時期(1900年之後)。

縱觀各代目安之介作品,對於其作品的總體評價可用:精工、細膩、內斂、素雅和富含人文氣息來形容。相對於正平、藏六、大國等知名釜師以加入大量中國傳統圖騰紋或參考青銅器的作品相比,安之介作品一派素淨並不譁眾取寵。取最為耐看的器型之美,注重壺身、壺蓋、壺流是、壺把的相應和協調,渾然天成,大巧若拙最為不易。而且,安之介的作品注重使用者的手感,在茶具最重要的出水功能上展現其他鐵壺難以媲美的精緻壺流,使得出水達到最佳順暢的狀態。

【安之介作品的細節分析 】

安之介作品為龍文堂系統的最高級別作品,傳達了龍文堂制器的最高精神。從原材料、紋樣、銅件工藝乃至外箱都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

一、壺流

安之介作品的壺流工藝師最能體現其工藝的,各代目安之介的作品最大的共同處就是壺流修工達到極致。最為明顯的特徵在於製流所用模具痕的精加工,在所有的龍文堂包括其他釜師(上田、井上等)的產品,唯有安之介作品將壺流的模具線加以細部處理,讓其在視覺上幾乎無法發現模具的痕跡。

二、蓋鈕

京都鐵壺的蓋鈕在各個時期的流行元素不盡相同。在明治之前的各類作品以銅製蓋鈕為主,到明治大正期間,則以純銀為蓋鈕而流行。各代目安之介各個時期的作品也可看出此軌跡,但不論是前期或是後期安之介作品所用的銅質、銀質蓋鈕均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安之介所用的材料、作工和精緻度都較一般作品有著精粗之別。

安之介作品的蓋鈕多為純手工精製,而一般的其他作品則可見大量生產代加工的痕跡,因此,鑑定安之介作品,仔細鑑別其壺流和蓋鈕的製作精製程度便能明顯區分。

安之介代表了京鐵第一家的精髓,不愧為日本鐵壺第一堂號——“龍文堂”。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866.jpg DSC_0868.jpg DSC_0867.jpg DSC_0869.jpg DSC_0870.jpg DSC_0871.jpg DSC_0872.jpg DSC_0873.jpg DSC_0874.jpg DSC_0875.jpg  

“儒”味十足的鐵壺呈現的具像很多,多有梅、蘭、竹等,文人氣息濃厚,既表現了文人的氣節,也有濃重的生活氣息。

“鐵壺本身就代表著作者的信仰,儒式的鐵壺在少了禪和道的精神追求外,更多的是對生活的關注”,古代的文人,在得意時兼濟天下,不得意時則鍾情山水,歸隱山林,儘管少了精神寄託,卻更接地氣,這類鐵壺適合玩家把玩細品。

 

【龍文堂堂主及創始】

初代龍文堂,享保貮十年~寬政十年(1735年~1798年),精通鑄銅及書畫,於京都創業並採用蠟型鑄造鐵壺。

二代龍文堂,名波雄,字鼎介,通稱為初代安之介。在平安人物誌裡,對其事蹟有相關詳細記載。二代龍文堂居住在京都富小路四條通,於天保十二年(1841年)去世。晚年改名為安平,也同時從事陶器的製作。二代安之介因與賴山陽、青木木米有著親交的關係,所以在鐵壺和煎茶器的製造上學習陶器的製作風格,留有安平的銘或龍文堂的銘。

二代龍文堂(初代安之介)1780年~1841年在鐵壺的傳承上相當重要,在其眾多弟子中,最著名的得意弟子有龜文堂創始人:波多野正平和其親弟:秦藏六。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338.jpgDSC_0329.jpg DSC_0330.jpg DSC_0331.jpg DSC_0332.jpg DSC_0333.jpg DSC_0334.jpg DSC_0335.jpg DSC_0336.jpg  

【尺寸】高24cm(含壺把),高12cm(僅壺身),口徑9cm,寬17(含壺嘴)
【品相】壺身“橫款龍文堂”款,精鍊的壺體透出氣勢不凡的特徵,彰顯名家品味。此壺保存良好,是十分難得的龍文堂佳品!

【龍文堂堂主及創始】

初代龍文堂,享保貮十年~寬政十年(1735年~1798年),精通鑄銅及書畫,於京都創業並採用蠟型鑄造鐵壺。

二代龍文堂,名波雄,字鼎介,通稱為初代安之介。在平安人物誌裡,對其事蹟有相關詳細記載。二代龍文堂居住在京都富小路四條通,於天保十二年(1841年)去世。晚年改名為安平,也同時從事陶器的製作。二代安之介因與賴山陽、青木木米有著親交的關係,所以在鐵壺和煎茶器的製造上學習陶器的製作風格,留有安平的銘或龍文堂的銘。

二代龍文堂(初代安之介)1780年~1841年在鐵壺的傳承上相當重要,在其眾多弟子中,最著名的得意弟子有龜文堂創始人:波多野正平和其親弟:秦藏六。

【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 】

鐵壺藏界一直以來的一個困惑,龍文堂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目前支持安之助的資料為《平安人物誌》的記載,傳世作品的木箱銘記中僅有少部分記載為龍文堂安之助。反之,記載為龍文堂安之介的箱銘和作品刻款為數較多,其中有明確紀年和各代目親籤的文字資料甚多。在日語發音中,安之助和安之介的發音是相同的(Yasunosuke),故對目前眾多資料分析,認為平安人物誌所指的安之助可能為記錄者的筆誤,正確的名稱應該為——龍文堂安之介。

【安之介鐵壺的花押和壺身銘記】

龍文堂是從安之介個人的草創品演變成企業化的知名鐵壺製造商的,並在十九世紀初將京都鐵壺推上工藝的舞台,且得到了廣大茶人的肯定,而安之介代表了此堂號的本家。

安之介作為京鐵代表堂號的最高級別的本家作品,絕非泛泛之輩。然而因為年代久遠,民間因商業利益將壺身、壺蓋等混淆搭配的情況時常可見,這也造成了安之介作品鑑賞的難點和誤區。

早期安之介作品和後期作品最明顯的分別在於“花押”。 (注:花押也叫作畫押,是代替簽名的一種簽署樣式,通常會取姓名中的一至二字採用連筆速寫、交錯相疊或加入一些符號,因此形狀千奇百怪,帶有藝術性。)雖然花押是為了方便簽署而發明的簽署方法,但在正式的簽署場合仍為簽名而不能用花押。而與中規中矩的簽名相比,個性化的花押的優勢是較難偽造。

隨著初代四方安之介在鐵壺鑄物界建立名聲,龍文堂的作品洛陽紙貴。

在不斷擴充壯大下,亦不斷有門生投其門下學師,前有介紹過的初代龜文堂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藏六,至明治初期還有許多釜師入龍文堂這塊響亮的鑄物堂號內,目前熟知的大國、上田、井上、西杉等。在龍文堂產品數量與品種日趨龐大與復雜的情況下,為區別龍文堂安之介最高級別的作品,在壺身鑄入龍文堂的字號以區別於一般龍文堂作品。銘和蓋銘加上花押款、箱外壓印朱紅章的系統。從記載分析,此時應為七代目安之介,故目前所見的花押與箱外落印應可推至七代目時期(1900年之後)。

縱觀各代目安之介作品,對於其作品的總體評價可用:精工、細膩、內斂、素雅和富含人文氣息來形容。相對於正平、藏六、大國等知名釜師以加入大量中國傳統圖騰紋或參考青銅器的作品相比,安之介作品一派素淨並不譁眾取寵。取最為耐看的器型之美,注重壺身、壺蓋、壺流是、壺把的相應和協調,渾然天成,大巧若拙最為不易。而且,安之介的作品注重使用者的手感,在茶具最重要的出水功能上展現其他鐵壺難以媲美的精緻壺流,使得出水達到最佳順暢的狀態。

【安之介作品的細節分析 】

安之介作品為龍文堂系統的最高級別作品,傳達了龍文堂制器的最高精神。從原材料、紋樣、銅件工藝乃至外箱都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

一、壺流

安之介作品的壺流工藝師最能體現其工藝的,各代目安之介的作品最大的共同處就是壺流修工達到極致。最為明顯的特徵在於製流所用模具痕的精加工,在所有的龍文堂包括其他釜師(上田、井上等)的產品,唯有安之介作品將壺流的模具線加以細部處理,讓其在視覺上幾乎無法發現模具的痕跡。

二、蓋鈕

京都鐵壺的蓋鈕在各個時期的流行元素不盡相同。在明治之前的各類作品以銅製蓋鈕為主,到明治大正期間,則以純銀為蓋鈕而流行。各代目安之介各個時期的作品也可看出此軌跡,但不論是前期或是後期安之介作品所用的銅質、銀質蓋鈕均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安之介所用的材料、作工和精緻度都較一般作品有著精粗之別。

安之介作品的蓋鈕多為純手工精製,而一般的其他作品則可見大量生產代加工的痕跡,因此,鑑定安之介作品,仔細鑑別其壺流和蓋鈕的製作精製程度便能明顯區分。

安之介代表了京鐵第一家的精髓,不愧為日本鐵壺第一堂號——“龍文堂”。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734.jpg DSC_0735.jpg DSC_0736.jpg DSC_0737.jpg DSC_0738.jpg DSC_0739.jpg DSC_0740.jpg DSC_0741.jpg  

【尺寸】高22cm(含壺把),高14cm(僅壺身),口徑8.8cm,寬16(含壺嘴)
【品相】壺蓋“龍文堂安之介 花押”款,精鍊的壺體透出氣勢不凡的特徵,彰顯名家品味。此壺保存良好,是十分難得的龍文堂佳品!

【龍文堂堂主及創始】

初代龍文堂,享保貮十年~寬政十年(1735年~1798年),精通鑄銅及書畫,於京都創業並採用蠟型鑄造鐵壺。

二代龍文堂,名波雄,字鼎介,通稱為初代安之介。在平安人物誌裡,對其事蹟有相關詳細記載。二代龍文堂居住在京都富小路四條通,於天保十二年(1841年)去世。晚年改名為安平,也同時從事陶器的製作。二代安之介因與賴山陽、青木木米有著親交的關係,所以在鐵壺和煎茶器的製造上學習陶器的製作風格,留有安平的銘或龍文堂的銘。

二代龍文堂(初代安之介)1780年~1841年在鐵壺的傳承上相當重要,在其眾多弟子中,最著名的得意弟子有龜文堂創始人:波多野正平和其親弟:秦藏六。

【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 】

鐵壺藏界一直以來的一個困惑,龍文堂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目前支持安之助的資料為《平安人物誌》的記載,傳世作品的木箱銘記中僅有少部分記載為龍文堂安之助。反之,記載為龍文堂安之介的箱銘和作品刻款為數較多,其中有明確紀年和各代目親籤的文字資料甚多。在日語發音中,安之助和安之介的發音是相同的(Yasunosuke),故對目前眾多資料分析,認為平安人物誌所指的安之助可能為記錄者的筆誤,正確的名稱應該為——龍文堂安之介。

【安之介鐵壺的花押和壺身銘記】

龍文堂是從安之介個人的草創品演變成企業化的知名鐵壺製造商的,並在十九世紀初將京都鐵壺推上工藝的舞台,且得到了廣大茶人的肯定,而安之介代表了此堂號的本家。

安之介作為京鐵代表堂號的最高級別的本家作品,絕非泛泛之輩。然而因為年代久遠,民間因商業利益將壺身、壺蓋等混淆搭配的情況時常可見,這也造成了安之介作品鑑賞的難點和誤區。

早期安之介作品和後期作品最明顯的分別在於“花押”。 (注:花押也叫作畫押,是代替簽名的一種簽署樣式,通常會取姓名中的一至二字採用連筆速寫、交錯相疊或加入一些符號,因此形狀千奇百怪,帶有藝術性。)雖然花押是為了方便簽署而發明的簽署方法,但在正式的簽署場合仍為簽名而不能用花押。而與中規中矩的簽名相比,個性化的花押的優勢是較難偽造。

隨著初代四方安之介在鐵壺鑄物界建立名聲,龍文堂的作品洛陽紙貴。

在不斷擴充壯大下,亦不斷有門生投其門下學師,前有介紹過的初代龜文堂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藏六,至明治初期還有許多釜師入龍文堂這塊響亮的鑄物堂號內,目前熟知的大國、上田、井上、西杉等。在龍文堂產品數量與品種日趨龐大與復雜的情況下,為區別龍文堂安之介最高級別的作品,在壺身鑄入龍文堂的字號以區別於一般龍文堂作品。銘和蓋銘加上花押款、箱外壓印朱紅章的系統。從記載分析,此時應為七代目安之介,故目前所見的花押與箱外落印應可推至七代目時期(1900年之後)。

縱觀各代目安之介作品,對於其作品的總體評價可用:精工、細膩、內斂、素雅和富含人文氣息來形容。相對於正平、藏六、大國等知名釜師以加入大量中國傳統圖騰紋或參考青銅器的作品相比,安之介作品一派素淨並不譁眾取寵。取最為耐看的器型之美,注重壺身、壺蓋、壺流是、壺把的相應和協調,渾然天成,大巧若拙最為不易。而且,安之介的作品注重使用者的手感,在茶具最重要的出水功能上展現其他鐵壺難以媲美的精緻壺流,使得出水達到最佳順暢的狀態。

【安之介作品的細節分析 】

安之介作品為龍文堂系統的最高級別作品,傳達了龍文堂制器的最高精神。從原材料、紋樣、銅件工藝乃至外箱都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

一、壺流

安之介作品的壺流工藝師最能體現其工藝的,各代目安之介的作品最大的共同處就是壺流修工達到極致。最為明顯的特徵在於製流所用模具痕的精加工,在所有的龍文堂包括其他釜師(上田、井上等)的產品,唯有安之介作品將壺流的模具線加以細部處理,讓其在視覺上幾乎無法發現模具的痕跡。

二、蓋鈕

京都鐵壺的蓋鈕在各個時期的流行元素不盡相同。在明治之前的各類作品以銅製蓋鈕為主,到明治大正期間,則以純銀為蓋鈕而流行。各代目安之介各個時期的作品也可看出此軌跡,但不論是前期或是後期安之介作品所用的銅質、銀質蓋鈕均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安之介所用的材料、作工和精緻度都較一般作品有著精粗之別。

安之介作品的蓋鈕多為純手工精製,而一般的其他作品則可見大量生產代加工的痕跡,因此,鑑定安之介作品,仔細鑑別其壺流和蓋鈕的製作精製程度便能明顯區分。

安之介代表了京鐵第一家的精髓,不愧為日本鐵壺第一堂號——“龍文堂”。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690.jpg DSC_0691.jpg DSC_0692.jpg DSC_0693.jpg DSC_0694.jpg DSC_0695.jpg DSC_0696.jpg  

螢幕快照 2014-09-11 下午6.25.08.png  

 

【尺寸】高20cm(含壺把),高11cm(僅壺身),口徑8cm,寬17(含壺嘴)
【品相】壺蓋“龍文堂安之介 花押”款,精鍊的壺體透出氣勢不凡的特徵,彰顯名家品味。此壺保存良好,是十分難得的龍文堂佳品!

【龍文堂堂主及創始】

初代龍文堂,享保貮十年~寬政十年(1735年~1798年),精通鑄銅及書畫,於京都創業並採用蠟型鑄造鐵壺。

二代龍文堂,名波雄,字鼎介,通稱為初代安之介。在平安人物誌裡,對其事蹟有相關詳細記載。二代龍文堂居住在京都富小路四條通,於天保十二年(1841年)去世。晚年改名為安平,也同時從事陶器的製作。二代安之介因與賴山陽、青木木米有著親交的關係,所以在鐵壺和煎茶器的製造上學習陶器的製作風格,留有安平的銘或龍文堂的銘。

二代龍文堂(初代安之介)1780年~1841年在鐵壺的傳承上相當重要,在其眾多弟子中,最著名的得意弟子有龜文堂創始人:波多野正平和其親弟:秦藏六。

【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 】

鐵壺藏界一直以來的一個困惑,龍文堂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目前支持安之助的資料為《平安人物誌》的記載,傳世作品的木箱銘記中僅有少部分記載為龍文堂安之助。反之,記載為龍文堂安之介的箱銘和作品刻款為數較多,其中有明確紀年和各代目親籤的文字資料甚多。在日語發音中,安之助和安之介的發音是相同的(Yasunosuke),故對目前眾多資料分析,認為平安人物誌所指的安之助可能為記錄者的筆誤,正確的名稱應該為——龍文堂安之介。

【安之介鐵壺的花押和壺身銘記】

龍文堂是從安之介個人的草創品演變成企業化的知名鐵壺製造商的,並在十九世紀初將京都鐵壺推上工藝的舞台,且得到了廣大茶人的肯定,而安之介代表了此堂號的本家。

安之介作為京鐵代表堂號的最高級別的本家作品,絕非泛泛之輩。然而因為年代久遠,民間因商業利益將壺身、壺蓋等混淆搭配的情況時常可見,這也造成了安之介作品鑑賞的難點和誤區。

早期安之介作品和後期作品最明顯的分別在於“花押”。 (注:花押也叫作畫押,是代替簽名的一種簽署樣式,通常會取姓名中的一至二字採用連筆速寫、交錯相疊或加入一些符號,因此形狀千奇百怪,帶有藝術性。)雖然花押是為了方便簽署而發明的簽署方法,但在正式的簽署場合仍為簽名而不能用花押。而與中規中矩的簽名相比,個性化的花押的優勢是較難偽造。

隨著初代四方安之介在鐵壺鑄物界建立名聲,龍文堂的作品洛陽紙貴。

在不斷擴充壯大下,亦不斷有門生投其門下學師,前有介紹過的初代龜文堂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藏六,至明治初期還有許多釜師入龍文堂這塊響亮的鑄物堂號內,目前熟知的大國、上田、井上、西杉等。在龍文堂產品數量與品種日趨龐大與復雜的情況下,為區別龍文堂安之介最高級別的作品,在壺身鑄入龍文堂的字號以區別於一般龍文堂作品。銘和蓋銘加上花押款、箱外壓印朱紅章的系統。從記載分析,此時應為七代目安之介,故目前所見的花押與箱外落印應可推至七代目時期(1900年之後)。

縱觀各代目安之介作品,對於其作品的總體評價可用:精工、細膩、內斂、素雅和富含人文氣息來形容。相對於正平、藏六、大國等知名釜師以加入大量中國傳統圖騰紋或參考青銅器的作品相比,安之介作品一派素淨並不譁眾取寵。取最為耐看的器型之美,注重壺身、壺蓋、壺流是、壺把的相應和協調,渾然天成,大巧若拙最為不易。而且,安之介的作品注重使用者的手感,在茶具最重要的出水功能上展現其他鐵壺難以媲美的精緻壺流,使得出水達到最佳順暢的狀態。

【安之介作品的細節分析 】

安之介作品為龍文堂系統的最高級別作品,傳達了龍文堂制器的最高精神。從原材料、紋樣、銅件工藝乃至外箱都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

一、壺流

安之介作品的壺流工藝師最能體現其工藝的,各代目安之介的作品最大的共同處就是壺流修工達到極致。最為明顯的特徵在於製流所用模具痕的精加工,在所有的龍文堂包括其他釜師(上田、井上等)的產品,唯有安之介作品將壺流的模具線加以細部處理,讓其在視覺上幾乎無法發現模具的痕跡。

二、蓋鈕

京都鐵壺的蓋鈕在各個時期的流行元素不盡相同。在明治之前的各類作品以銅製蓋鈕為主,到明治大正期間,則以純銀為蓋鈕而流行。各代目安之介各個時期的作品也可看出此軌跡,但不論是前期或是後期安之介作品所用的銅質、銀質蓋鈕均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安之介所用的材料、作工和精緻度都較一般作品有著精粗之別。

安之介作品的蓋鈕多為純手工精製,而一般的其他作品則可見大量生產代加工的痕跡,因此,鑑定安之介作品,仔細鑑別其壺流和蓋鈕的製作精製程度便能明顯區分。

安之介代表了京鐵第一家的精髓,不愧為日本鐵壺第一堂號——“龍文堂”。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679.jpg DSC_0680.jpg DSC_0682.jpg DSC_0684.jpg DSC_0685.jpg DSC_0686.jpg DSC_0687.jpg DSC_0688.jpg  

【尺寸】高29cm(含壺把),高11cm(僅壺身),口徑9.8cm,寬20(含壺嘴)
【品相】壺蓋“龍文堂造 花押”款,精鍊的壺體透出氣勢不凡的特徵,彰顯名家品味。此壺保存良好,是十分難得的龍文堂佳品!

日本老鐵壺,壺嘴,壺蓋,手把整體造型都驅近完美。早期貨,鐵質極佳,溫潤無比。
 
鐵質的溫潤不是說說的,看看圖就知道了,皮殼溫潤紫光,懂行的一看就知道是極品。
 
而這樣一隻極品的老鐵壺,能使用幾輩子的,能夠傳代的日本鐵壺,老壺燒的水確實不錯,老玩家都體驗過的。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事,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534.jpg DSC_0535.jpg DSC_0536.jpg DSC_0537.jpg DSC_0539.jpg DSC_0540.jpg DSC_0541.jpg DSC_0542.jpg DSC_0543.jpg  

【尺寸】高25cm(含壺把),高14cm(僅壺身),口徑9.8cm,寬18.5(含壺嘴)
【品相】饕餮,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一說是斷頭的蚩尤。現在則用來形容極度好食的人。饕餮紋的典型特徵是,有一個正面的獸頭,有對稱的雙角、雙眉、雙耳,以及鼻、口、頷等,有的在兩側有長條狀的軀幹、肢、爪和尾等。

日本老鐵壺,壺嘴,壺蓋,手把整體造型都驅近完美。早期貨,鐵質極佳,溫潤無比。
 
鐵質的溫潤不是說說的,看看圖就知道了,皮殼溫潤紫光,懂行的一看就知道是極品。
 
而這樣一隻極品的老鐵壺,能使用幾輩子的,能夠傳代的日本鐵壺,老壺燒的水確實不錯,老玩家都體驗過的。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事,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646.jpg DSC_0647.jpg DSC_0648.jpg DSC_0650.jpg DSC_0651.jpg DSC_0653.jpg DSC_0654.jpg DSC_0655.jpg DSC_0656.jpg DSC_0658.jpg  

【品相】日本老鐵壺,壺嘴,壺蓋,手把整體造型都驅近完美。早期貨,鐵質極佳,溫潤無比。

鐵質的溫潤不是說說的,看看圖就知道了,皮殼溫潤紫光,懂行的一看就知道是極品。

而這樣一隻極品的老鐵壺,能使用幾輩子的,能夠傳代的日本鐵壺,老壺燒的水確實不錯,老玩家都體驗過的。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事,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534.jpg DSC_0535.jpg DSC_0536.jpg DSC_0537.jpg DSC_0539.jpg DSC_0540.jpg DSC_0541.jpg DSC_0542.jpg DSC_0543.jpg  

為了表現出壺身的特別,有一種自古流傳,稱為脫蠟法的鑄造技術,不但能打造出精緻細緻的外型,每個模具僅能少量製作的珍貴性,更是讓脫蠟法製作的日本鐵壺更顯珍貴。

脫蠟法是用調入油脂的蜜蠟製成內模,在內模上敷泥漿並預留孔洞製成外膜,待外膜乾燥後高溫讓內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模會依據內部捏製出的蠟型形成模具

【品相】日本老鐵壺,壺嘴,壺蓋,手把整體造型都驅近完美。早期貨,鐵質極佳,溫潤無比。

鐵質的溫潤不是說說的,看看圖就知道了,皮殼溫潤紫光,懂行的一看就知道是極品。

而這樣一隻極品的老鐵壺,能使用幾輩子的,能夠傳代的日本鐵壺,老壺燒的水確實不錯,老玩家都體驗過的。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事,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524.jpg DSC_0525.jpg DSC_0526.jpg DSC_0527.jpg DSC_0529.jpg DSC_0532.jpg  

【品相】日本老鐵壺,壺嘴,壺蓋,手把整體造型都驅近完美。早期貨,鐵質極佳,溫潤無比。

鐵質的溫潤不是說說的,看看圖就知道了,皮殼溫潤紫光,懂行的一看就知道是極品。

而這樣一隻極品的老鐵壺,能使用幾輩子的,能夠傳代的日本鐵壺,老壺燒的水確實不錯,老玩家都體驗過的。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事,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1040.jpg DSC_1041.jpg DSC_1042.jpg DSC_1043.jpg DSC_1044.jpg  

【尺寸】腹部最寬處16cm(含壺嘴),壺身高12cm總高21cm口徑9CM。約1000CC

【品相】壺形飽滿,紋理細膩,質感強烈,壺身精雕蘭花紋,工藝精湛。

堂號簡介:龍文堂,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由四方安之助創立在日本京都,為日本鐵壺的創始堂號。

 

日本老鐵壺,壺嘴,壺蓋,手把整體造型都驅近完美。早期貨,鐵質極佳,溫潤無比。

這樣一隻極品的老鐵壺,能使用幾輩子的,能夠傳代的日本鐵壺,老壺燒的水確實不錯,老玩家都體驗過的。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事,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

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

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早期收藏 無補無漏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