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龍文堂老鐵壺 (42)
- May 22 Fri 2015 11:47
金龍堂上田造房高卯字款高浮雕穿雲龍老鐵壺,工藝細膩,穿雲龍栩栩如生!
- May 09 Sat 2015 11:47
龍文堂四大天王上田造房青竹飛鳥雙款老鐵壺
- Apr 22 Wed 2015 12:14
龍文堂名人安之介道安型老鐵壺(雙款橫款)
【龍文堂堂主及創始】
初代龍文堂,享保貮十年~寬政十年(1735年~1798年),精通鑄銅及書畫,於京都創業並採用蠟型鑄造鐵壺。
二代龍文堂,名波雄,字鼎介,通稱為初代安之介。在平安人物誌裡,對其事蹟有相關詳細記載。二代龍文堂居住在京都富小路四條通,於天保十二年(1841年)去世。晚年改名為安平,也同時從事陶器的製作。二代安之介因與賴山陽、青木木米有著親交的關係,所以在鐵壺和煎茶器的製造上學習陶器的製作風格,留有安平的銘或龍文堂的銘。
二代龍文堂(初代安之介)1780年~1841年在鐵壺的傳承上相當重要,在其眾多弟子中,最著名的得意弟子有龜文堂創始人:波多野正平和其親弟:秦藏六。
【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 】
鐵壺藏界一直以來的一個困惑,龍文堂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目前支持安之助的資料為《平安人物誌》的記載,傳世作品的木箱銘記中僅有少部分記載為龍文堂安之助。反之,記載為龍文堂安之介的箱銘和作品刻款為數較多,其中有明確紀年和各代目親籤的文字資料甚多。在日語發音中,安之助和安之介的發音是相同的(Yasunosuke),故對目前眾多資料分析,認為平安人物誌所指的安之助可能為記錄者的筆誤,正確的名稱應該為——龍文堂安之介。
【安之介鐵壺的花押和壺身銘記】
龍文堂是從安之介個人的草創品演變成企業化的知名鐵壺製造商的,並在十九世紀初將京都鐵壺推上工藝的舞台,且得到了廣大茶人的肯定,而安之介代表了此堂號的本家。
安之介作為京鐵代表堂號的最高級別的本家作品,絕非泛泛之輩。然而因為年代久遠,民間因商業利益將壺身、壺蓋等混淆搭配的情況時常可見,這也造成了安之介作品鑑賞的難點和誤區。
早期安之介作品和後期作品最明顯的分別在於“花押”。 (注:花押也叫作畫押,是代替簽名的一種簽署樣式,通常會取姓名中的一至二字採用連筆速寫、交錯相疊或加入一些符號,因此形狀千奇百怪,帶有藝術性。)雖然花押是為了方便簽署而發明的簽署方法,但在正式的簽署場合仍為簽名而不能用花押。而與中規中矩的簽名相比,個性化的花押的優勢是較難偽造。
隨著初代四方安之介在鐵壺鑄物界建立名聲,龍文堂的作品洛陽紙貴。
在不斷擴充壯大下,亦不斷有門生投其門下學師,前有介紹過的初代龜文堂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藏六,至明治初期還有許多釜師入龍文堂這塊響亮的鑄物堂號內,目前熟知的大國、上田、井上、西杉等。在龍文堂產品數量與品種日趨龐大與復雜的情況下,為區別龍文堂安之介最高級別的作品,在壺身鑄入龍文堂的字號以區別於一般龍文堂作品。銘和蓋銘加上花押款、箱外壓印朱紅章的系統。從記載分析,此時應為七代目安之介,故目前所見的花押與箱外落印應可推至七代目時期(1900年之後)。
縱觀各代目安之介作品,對於其作品的總體評價可用:精工、細膩、內斂、素雅和富含人文氣息來形容。相對於正平、藏六、大國等知名釜師以加入大量中國傳統圖騰紋或參考青銅器的作品相比,安之介作品一派素淨並不譁眾取寵。取最為耐看的器型之美,注重壺身、壺蓋、壺流是、壺把的相應和協調,渾然天成,大巧若拙最為不易。而且,安之介的作品注重使用者的手感,在茶具最重要的出水功能上展現其他鐵壺難以媲美的精緻壺流,使得出水達到最佳順暢的狀態。
【安之介作品的細節分析 】
安之介作品為龍文堂系統的最高級別作品,傳達了龍文堂制器的最高精神。從原材料、紋樣、銅件工藝乃至外箱都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
一、壺流
安之介作品的壺流工藝師最能體現其工藝的,各代目安之介的作品最大的共同處就是壺流修工達到極致。最為明顯的特徵在於製流所用模具痕的精加工,在所有的龍文堂包括其他釜師(上田、井上等)的產品,唯有安之介作品將壺流的模具線加以細部處理,讓其在視覺上幾乎無法發現模具的痕跡。
二、蓋鈕
京都鐵壺的蓋鈕在各個時期的流行元素不盡相同。在明治之前的各類作品以銅製蓋鈕為主,到明治大正期間,則以純銀為蓋鈕而流行。各代目安之介各個時期的作品也可看出此軌跡,但不論是前期或是後期安之介作品所用的銅質、銀質蓋鈕均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安之介所用的材料、作工和精緻度都較一般作品有著精粗之別。
安之介作品的蓋鈕多為純手工精製,而一般的其他作品則可見大量生產代加工的痕跡,因此,鑑定安之介作品,仔細鑑別其壺流和蓋鈕的製作精製程度便能明顯區分。
安之介代表了京鐵第一家的精髓,不愧為日本鐵壺第一堂號——“龍文堂”。
- Jan 29 Thu 2015 15:09
龍文堂名人安之介扁體道安型老鐵壺(雙款橫款)
【龍文堂堂主及創始】
初代龍文堂,享保貮十年~寬政十年(1735年~1798年),精通鑄銅及書畫,於京都創業並採用蠟型鑄造鐵壺。
二代龍文堂,名波雄,字鼎介,通稱為初代安之介。在平安人物誌裡,對其事蹟有相關詳細記載。二代龍文堂居住在京都富小路四條通,於天保十二年(1841年)去世。晚年改名為安平,也同時從事陶器的製作。二代安之介因與賴山陽、青木木米有著親交的關係,所以在鐵壺和煎茶器的製造上學習陶器的製作風格,留有安平的銘或龍文堂的銘。
二代龍文堂(初代安之介)1780年~1841年在鐵壺的傳承上相當重要,在其眾多弟子中,最著名的得意弟子有龜文堂創始人:波多野正平和其親弟:秦藏六。
【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 】
鐵壺藏界一直以來的一個困惑,龍文堂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目前支持安之助的資料為《平安人物誌》的記載,傳世作品的木箱銘記中僅有少部分記載為龍文堂安之助。反之,記載為龍文堂安之介的箱銘和作品刻款為數較多,其中有明確紀年和各代目親籤的文字資料甚多。在日語發音中,安之助和安之介的發音是相同的(Yasunosuke),故對目前眾多資料分析,認為平安人物誌所指的安之助可能為記錄者的筆誤,正確的名稱應該為——龍文堂安之介。
【安之介鐵壺的花押和壺身銘記】
龍文堂是從安之介個人的草創品演變成企業化的知名鐵壺製造商的,並在十九世紀初將京都鐵壺推上工藝的舞台,且得到了廣大茶人的肯定,而安之介代表了此堂號的本家。
安之介作為京鐵代表堂號的最高級別的本家作品,絕非泛泛之輩。然而因為年代久遠,民間因商業利益將壺身、壺蓋等混淆搭配的情況時常可見,這也造成了安之介作品鑑賞的難點和誤區。
早期安之介作品和後期作品最明顯的分別在於“花押”。 (注:花押也叫作畫押,是代替簽名的一種簽署樣式,通常會取姓名中的一至二字採用連筆速寫、交錯相疊或加入一些符號,因此形狀千奇百怪,帶有藝術性。)雖然花押是為了方便簽署而發明的簽署方法,但在正式的簽署場合仍為簽名而不能用花押。而與中規中矩的簽名相比,個性化的花押的優勢是較難偽造。
隨著初代四方安之介在鐵壺鑄物界建立名聲,龍文堂的作品洛陽紙貴。
在不斷擴充壯大下,亦不斷有門生投其門下學師,前有介紹過的初代龜文堂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藏六,至明治初期還有許多釜師入龍文堂這塊響亮的鑄物堂號內,目前熟知的大國、上田、井上、西杉等。在龍文堂產品數量與品種日趨龐大與復雜的情況下,為區別龍文堂安之介最高級別的作品,在壺身鑄入龍文堂的字號以區別於一般龍文堂作品。銘和蓋銘加上花押款、箱外壓印朱紅章的系統。從記載分析,此時應為七代目安之介,故目前所見的花押與箱外落印應可推至七代目時期(1900年之後)。
縱觀各代目安之介作品,對於其作品的總體評價可用:精工、細膩、內斂、素雅和富含人文氣息來形容。相對於正平、藏六、大國等知名釜師以加入大量中國傳統圖騰紋或參考青銅器的作品相比,安之介作品一派素淨並不譁眾取寵。取最為耐看的器型之美,注重壺身、壺蓋、壺流是、壺把的相應和協調,渾然天成,大巧若拙最為不易。而且,安之介的作品注重使用者的手感,在茶具最重要的出水功能上展現其他鐵壺難以媲美的精緻壺流,使得出水達到最佳順暢的狀態。
【安之介作品的細節分析 】
安之介作品為龍文堂系統的最高級別作品,傳達了龍文堂制器的最高精神。從原材料、紋樣、銅件工藝乃至外箱都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
一、壺流
安之介作品的壺流工藝師最能體現其工藝的,各代目安之介的作品最大的共同處就是壺流修工達到極致。最為明顯的特徵在於製流所用模具痕的精加工,在所有的龍文堂包括其他釜師(上田、井上等)的產品,唯有安之介作品將壺流的模具線加以細部處理,讓其在視覺上幾乎無法發現模具的痕跡。
二、蓋鈕
京都鐵壺的蓋鈕在各個時期的流行元素不盡相同。在明治之前的各類作品以銅製蓋鈕為主,到明治大正期間,則以純銀為蓋鈕而流行。各代目安之介各個時期的作品也可看出此軌跡,但不論是前期或是後期安之介作品所用的銅質、銀質蓋鈕均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安之介所用的材料、作工和精緻度都較一般作品有著精粗之別。
安之介作品的蓋鈕多為純手工精製,而一般的其他作品則可見大量生產代加工的痕跡,因此,鑑定安之介作品,仔細鑑別其壺流和蓋鈕的製作精製程度便能明顯區分。
安之介代表了京鐵第一家的精髓,不愧為日本鐵壺第一堂號——“龍文堂”。
- Jan 29 Thu 2015 14:58
龍文堂名人上田照房特殊鐵蓋荷蟹款老鐵壺
這把老鐵壺為龍文堂名家上田照房的作品。龍文堂,為日本鐵壺的創始堂號。龍文堂的鐵壺,有30 種不同的類型,由於年代已久,甚至有最受歡迎的是龍文堂壺蓋的說法。龍文堂鐵壺是純手工製作,是百年難得的珍貴古董。這把荷蟹款老鐵壺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一把手工製壺,荷葉靈動,螃蟹精巧。明治時期是鐵瓶的輝煌時期,星光璀璨,龍文堂出現了安之介大國,上田照房,井上,四大天王。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工藝,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
- Jan 04 Sun 2015 22:48
龍文堂名家大國壽朗七款一身蜻蜓詩文老鐵壺
- Dec 31 Wed 2014 09:32
明治時期龍文堂名家上田照房諸葛孔明羽扇綸巾高浮雕老鐵壺
- Dec 16 Tue 2014 13:24
金龍堂名家大國梅翁花草詩文老鐵壺
- Oct 19 Sun 2014 11:43
明治時期金龍堂初代大國橫款雙款老鐵壺
【品相】日本老鐵壺,壺嘴,壺蓋,手把整體造型都驅近完美。早期貨,鐵質極佳,溫潤無比。
鐵質的溫潤不是說說的,看看圖就知道了,皮殼溫潤紫光,懂行的一看就知道是極品。
而這樣一隻極品的老鐵壺,能使用幾輩子的,能夠傳代的日本鐵壺,老壺燒的水確實不錯,老玩家都體驗過的。
- Oct 19 Sun 2014 11:41
明治時期直款龍文堂雙款安之介老鐵壺
【品相】壺身“直款龍文堂”款,精鍊的壺體透出氣勢不凡的特徵,彰顯名家品味。此壺保存良好,是十分難得的龍文堂佳品!
初代龍文堂,享保貮十年~寬政十年(1735年~1798年),精通鑄銅及書畫,於京都創業並採用蠟型鑄造鐵壺。
二代龍文堂,名波雄,字鼎介,通稱為初代安之介。在平安人物誌裡,對其事蹟有相關詳細記載。二代龍文堂居住在京都富小路四條通,於天保十二年(1841年)去世。晚年改名為安平,也同時從事陶器的製作。二代安之介因與賴山陽、青木木米有著親交的關係,所以在鐵壺和煎茶器的製造上學習陶器的製作風格,留有安平的銘或龍文堂的銘。
二代龍文堂(初代安之介)1780年~1841年在鐵壺的傳承上相當重要,在其眾多弟子中,最著名的得意弟子有龜文堂創始人:波多野正平和其親弟:秦藏六。
【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 】
鐵壺藏界一直以來的一個困惑,龍文堂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目前支持安之助的資料為《平安人物誌》的記載,傳世作品的木箱銘記中僅有少部分記載為龍文堂安之助。反之,記載為龍文堂安之介的箱銘和作品刻款為數較多,其中有明確紀年和各代目親籤的文字資料甚多。在日語發音中,安之助和安之介的發音是相同的(Yasunosuke),故對目前眾多資料分析,認為平安人物誌所指的安之助可能為記錄者的筆誤,正確的名稱應該為——龍文堂安之介。
【安之介鐵壺的花押和壺身銘記】
龍文堂是從安之介個人的草創品演變成企業化的知名鐵壺製造商的,並在十九世紀初將京都鐵壺推上工藝的舞台,且得到了廣大茶人的肯定,而安之介代表了此堂號的本家。
安之介作為京鐵代表堂號的最高級別的本家作品,絕非泛泛之輩。然而因為年代久遠,民間因商業利益將壺身、壺蓋等混淆搭配的情況時常可見,這也造成了安之介作品鑑賞的難點和誤區。
早期安之介作品和後期作品最明顯的分別在於“花押”。 (注:花押也叫作畫押,是代替簽名的一種簽署樣式,通常會取姓名中的一至二字採用連筆速寫、交錯相疊或加入一些符號,因此形狀千奇百怪,帶有藝術性。)雖然花押是為了方便簽署而發明的簽署方法,但在正式的簽署場合仍為簽名而不能用花押。而與中規中矩的簽名相比,個性化的花押的優勢是較難偽造。
隨著初代四方安之介在鐵壺鑄物界建立名聲,龍文堂的作品洛陽紙貴。
在不斷擴充壯大下,亦不斷有門生投其門下學師,前有介紹過的初代龜文堂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藏六,至明治初期還有許多釜師入龍文堂這塊響亮的鑄物堂號內,目前熟知的大國、上田、井上、西杉等。在龍文堂產品數量與品種日趨龐大與復雜的情況下,為區別龍文堂安之介最高級別的作品,在壺身鑄入龍文堂的字號以區別於一般龍文堂作品。銘和蓋銘加上花押款、箱外壓印朱紅章的系統。從記載分析,此時應為七代目安之介,故目前所見的花押與箱外落印應可推至七代目時期(1900年之後)。
縱觀各代目安之介作品,對於其作品的總體評價可用:精工、細膩、內斂、素雅和富含人文氣息來形容。相對於正平、藏六、大國等知名釜師以加入大量中國傳統圖騰紋或參考青銅器的作品相比,安之介作品一派素淨並不譁眾取寵。取最為耐看的器型之美,注重壺身、壺蓋、壺流是、壺把的相應和協調,渾然天成,大巧若拙最為不易。而且,安之介的作品注重使用者的手感,在茶具最重要的出水功能上展現其他鐵壺難以媲美的精緻壺流,使得出水達到最佳順暢的狀態。
【安之介作品的細節分析 】
安之介作品為龍文堂系統的最高級別作品,傳達了龍文堂制器的最高精神。從原材料、紋樣、銅件工藝乃至外箱都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
一、壺流
安之介作品的壺流工藝師最能體現其工藝的,各代目安之介的作品最大的共同處就是壺流修工達到極致。最為明顯的特徵在於製流所用模具痕的精加工,在所有的龍文堂包括其他釜師(上田、井上等)的產品,唯有安之介作品將壺流的模具線加以細部處理,讓其在視覺上幾乎無法發現模具的痕跡。
二、蓋鈕
京都鐵壺的蓋鈕在各個時期的流行元素不盡相同。在明治之前的各類作品以銅製蓋鈕為主,到明治大正期間,則以純銀為蓋鈕而流行。各代目安之介各個時期的作品也可看出此軌跡,但不論是前期或是後期安之介作品所用的銅質、銀質蓋鈕均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安之介所用的材料、作工和精緻度都較一般作品有著精粗之別。
安之介作品的蓋鈕多為純手工精製,而一般的其他作品則可見大量生產代加工的痕跡,因此,鑑定安之介作品,仔細鑑別其壺流和蓋鈕的製作精製程度便能明顯區分。
安之介代表了京鐵第一家的精髓,不愧為日本鐵壺第一堂號——“龍文堂”。
- Oct 19 Sun 2014 11:35
龍文堂岩礁文字圖騰老鐵壺
“儒”味十足的鐵壺呈現的具像很多,多有梅、蘭、竹等,文人氣息濃厚,既表現了文人的氣節,也有濃重的生活氣息。
“鐵壺本身就代表著作者的信仰,儒式的鐵壺在少了禪和道的精神追求外,更多的是對生活的關注”,古代的文人,在得意時兼濟天下,不得意時則鍾情山水,歸隱山林,儘管少了精神寄託,卻更接地氣,這類鐵壺適合玩家把玩細品。
【龍文堂堂主及創始】
初代龍文堂,享保貮十年~寬政十年(1735年~1798年),精通鑄銅及書畫,於京都創業並採用蠟型鑄造鐵壺。
二代龍文堂,名波雄,字鼎介,通稱為初代安之介。在平安人物誌裡,對其事蹟有相關詳細記載。二代龍文堂居住在京都富小路四條通,於天保十二年(1841年)去世。晚年改名為安平,也同時從事陶器的製作。二代安之介因與賴山陽、青木木米有著親交的關係,所以在鐵壺和煎茶器的製造上學習陶器的製作風格,留有安平的銘或龍文堂的銘。
二代龍文堂(初代安之介)1780年~1841年在鐵壺的傳承上相當重要,在其眾多弟子中,最著名的得意弟子有龜文堂創始人:波多野正平和其親弟:秦藏六。
- Sep 29 Mon 2014 14:03
江戶期龍文堂名人;安之介造(共箱*古鏡蓋)『鹿地紋入鉄瓶』雙龍銅把壺身橫款龍文堂老鐵壺
【尺寸】高24cm(含壺把),高12cm(僅壺身),口徑9cm,寬17(含壺嘴)
【品相】壺身“橫款龍文堂”款,精鍊的壺體透出氣勢不凡的特徵,彰顯名家品味。此壺保存良好,是十分難得的龍文堂佳品!
初代龍文堂,享保貮十年~寬政十年(1735年~1798年),精通鑄銅及書畫,於京都創業並採用蠟型鑄造鐵壺。
二代龍文堂,名波雄,字鼎介,通稱為初代安之介。在平安人物誌裡,對其事蹟有相關詳細記載。二代龍文堂居住在京都富小路四條通,於天保十二年(1841年)去世。晚年改名為安平,也同時從事陶器的製作。二代安之介因與賴山陽、青木木米有著親交的關係,所以在鐵壺和煎茶器的製造上學習陶器的製作風格,留有安平的銘或龍文堂的銘。
二代龍文堂(初代安之介)1780年~1841年在鐵壺的傳承上相當重要,在其眾多弟子中,最著名的得意弟子有龜文堂創始人:波多野正平和其親弟:秦藏六。
【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 】
鐵壺藏界一直以來的一個困惑,龍文堂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目前支持安之助的資料為《平安人物誌》的記載,傳世作品的木箱銘記中僅有少部分記載為龍文堂安之助。反之,記載為龍文堂安之介的箱銘和作品刻款為數較多,其中有明確紀年和各代目親籤的文字資料甚多。在日語發音中,安之助和安之介的發音是相同的(Yasunosuke),故對目前眾多資料分析,認為平安人物誌所指的安之助可能為記錄者的筆誤,正確的名稱應該為——龍文堂安之介。
【安之介鐵壺的花押和壺身銘記】
龍文堂是從安之介個人的草創品演變成企業化的知名鐵壺製造商的,並在十九世紀初將京都鐵壺推上工藝的舞台,且得到了廣大茶人的肯定,而安之介代表了此堂號的本家。
安之介作為京鐵代表堂號的最高級別的本家作品,絕非泛泛之輩。然而因為年代久遠,民間因商業利益將壺身、壺蓋等混淆搭配的情況時常可見,這也造成了安之介作品鑑賞的難點和誤區。
早期安之介作品和後期作品最明顯的分別在於“花押”。 (注:花押也叫作畫押,是代替簽名的一種簽署樣式,通常會取姓名中的一至二字採用連筆速寫、交錯相疊或加入一些符號,因此形狀千奇百怪,帶有藝術性。)雖然花押是為了方便簽署而發明的簽署方法,但在正式的簽署場合仍為簽名而不能用花押。而與中規中矩的簽名相比,個性化的花押的優勢是較難偽造。
隨著初代四方安之介在鐵壺鑄物界建立名聲,龍文堂的作品洛陽紙貴。
在不斷擴充壯大下,亦不斷有門生投其門下學師,前有介紹過的初代龜文堂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藏六,至明治初期還有許多釜師入龍文堂這塊響亮的鑄物堂號內,目前熟知的大國、上田、井上、西杉等。在龍文堂產品數量與品種日趨龐大與復雜的情況下,為區別龍文堂安之介最高級別的作品,在壺身鑄入龍文堂的字號以區別於一般龍文堂作品。銘和蓋銘加上花押款、箱外壓印朱紅章的系統。從記載分析,此時應為七代目安之介,故目前所見的花押與箱外落印應可推至七代目時期(1900年之後)。
縱觀各代目安之介作品,對於其作品的總體評價可用:精工、細膩、內斂、素雅和富含人文氣息來形容。相對於正平、藏六、大國等知名釜師以加入大量中國傳統圖騰紋或參考青銅器的作品相比,安之介作品一派素淨並不譁眾取寵。取最為耐看的器型之美,注重壺身、壺蓋、壺流是、壺把的相應和協調,渾然天成,大巧若拙最為不易。而且,安之介的作品注重使用者的手感,在茶具最重要的出水功能上展現其他鐵壺難以媲美的精緻壺流,使得出水達到最佳順暢的狀態。
【安之介作品的細節分析 】
安之介作品為龍文堂系統的最高級別作品,傳達了龍文堂制器的最高精神。從原材料、紋樣、銅件工藝乃至外箱都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
一、壺流
安之介作品的壺流工藝師最能體現其工藝的,各代目安之介的作品最大的共同處就是壺流修工達到極致。最為明顯的特徵在於製流所用模具痕的精加工,在所有的龍文堂包括其他釜師(上田、井上等)的產品,唯有安之介作品將壺流的模具線加以細部處理,讓其在視覺上幾乎無法發現模具的痕跡。
二、蓋鈕
京都鐵壺的蓋鈕在各個時期的流行元素不盡相同。在明治之前的各類作品以銅製蓋鈕為主,到明治大正期間,則以純銀為蓋鈕而流行。各代目安之介各個時期的作品也可看出此軌跡,但不論是前期或是後期安之介作品所用的銅質、銀質蓋鈕均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安之介所用的材料、作工和精緻度都較一般作品有著精粗之別。
安之介作品的蓋鈕多為純手工精製,而一般的其他作品則可見大量生產代加工的痕跡,因此,鑑定安之介作品,仔細鑑別其壺流和蓋鈕的製作精製程度便能明顯區分。
安之介代表了京鐵第一家的精髓,不愧為日本鐵壺第一堂號——“龍文堂”。
- Sep 18 Thu 2014 16:48
明治期龍文堂安之介長閑形菊花火地紋老鐵壺
【尺寸】高22cm(含壺把),高14cm(僅壺身),口徑8.8cm,寬16(含壺嘴)
【品相】壺蓋“龍文堂安之介 花押”款,精鍊的壺體透出氣勢不凡的特徵,彰顯名家品味。此壺保存良好,是十分難得的龍文堂佳品!
初代龍文堂,享保貮十年~寬政十年(1735年~1798年),精通鑄銅及書畫,於京都創業並採用蠟型鑄造鐵壺。
二代龍文堂,名波雄,字鼎介,通稱為初代安之介。在平安人物誌裡,對其事蹟有相關詳細記載。二代龍文堂居住在京都富小路四條通,於天保十二年(1841年)去世。晚年改名為安平,也同時從事陶器的製作。二代安之介因與賴山陽、青木木米有著親交的關係,所以在鐵壺和煎茶器的製造上學習陶器的製作風格,留有安平的銘或龍文堂的銘。
二代龍文堂(初代安之介)1780年~1841年在鐵壺的傳承上相當重要,在其眾多弟子中,最著名的得意弟子有龜文堂創始人:波多野正平和其親弟:秦藏六。
【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 】
鐵壺藏界一直以來的一個困惑,龍文堂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目前支持安之助的資料為《平安人物誌》的記載,傳世作品的木箱銘記中僅有少部分記載為龍文堂安之助。反之,記載為龍文堂安之介的箱銘和作品刻款為數較多,其中有明確紀年和各代目親籤的文字資料甚多。在日語發音中,安之助和安之介的發音是相同的(Yasunosuke),故對目前眾多資料分析,認為平安人物誌所指的安之助可能為記錄者的筆誤,正確的名稱應該為——龍文堂安之介。
【安之介鐵壺的花押和壺身銘記】
龍文堂是從安之介個人的草創品演變成企業化的知名鐵壺製造商的,並在十九世紀初將京都鐵壺推上工藝的舞台,且得到了廣大茶人的肯定,而安之介代表了此堂號的本家。
安之介作為京鐵代表堂號的最高級別的本家作品,絕非泛泛之輩。然而因為年代久遠,民間因商業利益將壺身、壺蓋等混淆搭配的情況時常可見,這也造成了安之介作品鑑賞的難點和誤區。
早期安之介作品和後期作品最明顯的分別在於“花押”。 (注:花押也叫作畫押,是代替簽名的一種簽署樣式,通常會取姓名中的一至二字採用連筆速寫、交錯相疊或加入一些符號,因此形狀千奇百怪,帶有藝術性。)雖然花押是為了方便簽署而發明的簽署方法,但在正式的簽署場合仍為簽名而不能用花押。而與中規中矩的簽名相比,個性化的花押的優勢是較難偽造。
隨著初代四方安之介在鐵壺鑄物界建立名聲,龍文堂的作品洛陽紙貴。
在不斷擴充壯大下,亦不斷有門生投其門下學師,前有介紹過的初代龜文堂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藏六,至明治初期還有許多釜師入龍文堂這塊響亮的鑄物堂號內,目前熟知的大國、上田、井上、西杉等。在龍文堂產品數量與品種日趨龐大與復雜的情況下,為區別龍文堂安之介最高級別的作品,在壺身鑄入龍文堂的字號以區別於一般龍文堂作品。銘和蓋銘加上花押款、箱外壓印朱紅章的系統。從記載分析,此時應為七代目安之介,故目前所見的花押與箱外落印應可推至七代目時期(1900年之後)。
縱觀各代目安之介作品,對於其作品的總體評價可用:精工、細膩、內斂、素雅和富含人文氣息來形容。相對於正平、藏六、大國等知名釜師以加入大量中國傳統圖騰紋或參考青銅器的作品相比,安之介作品一派素淨並不譁眾取寵。取最為耐看的器型之美,注重壺身、壺蓋、壺流是、壺把的相應和協調,渾然天成,大巧若拙最為不易。而且,安之介的作品注重使用者的手感,在茶具最重要的出水功能上展現其他鐵壺難以媲美的精緻壺流,使得出水達到最佳順暢的狀態。
【安之介作品的細節分析 】
安之介作品為龍文堂系統的最高級別作品,傳達了龍文堂制器的最高精神。從原材料、紋樣、銅件工藝乃至外箱都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
一、壺流
安之介作品的壺流工藝師最能體現其工藝的,各代目安之介的作品最大的共同處就是壺流修工達到極致。最為明顯的特徵在於製流所用模具痕的精加工,在所有的龍文堂包括其他釜師(上田、井上等)的產品,唯有安之介作品將壺流的模具線加以細部處理,讓其在視覺上幾乎無法發現模具的痕跡。
二、蓋鈕
京都鐵壺的蓋鈕在各個時期的流行元素不盡相同。在明治之前的各類作品以銅製蓋鈕為主,到明治大正期間,則以純銀為蓋鈕而流行。各代目安之介各個時期的作品也可看出此軌跡,但不論是前期或是後期安之介作品所用的銅質、銀質蓋鈕均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安之介所用的材料、作工和精緻度都較一般作品有著精粗之別。
安之介作品的蓋鈕多為純手工精製,而一般的其他作品則可見大量生產代加工的痕跡,因此,鑑定安之介作品,仔細鑑別其壺流和蓋鈕的製作精製程度便能明顯區分。
安之介代表了京鐵第一家的精髓,不愧為日本鐵壺第一堂號——“龍文堂”。
- Sep 18 Thu 2014 14:46
龍文堂造安之介/岩肌地紋瓢箪摘紫銅蓋寶珠形老鐵壺
【尺寸】高20cm(含壺把),高11cm(僅壺身),口徑8cm,寬17(含壺嘴)
【品相】壺蓋“龍文堂安之介 花押”款,精鍊的壺體透出氣勢不凡的特徵,彰顯名家品味。此壺保存良好,是十分難得的龍文堂佳品!
初代龍文堂,享保貮十年~寬政十年(1735年~1798年),精通鑄銅及書畫,於京都創業並採用蠟型鑄造鐵壺。
二代龍文堂,名波雄,字鼎介,通稱為初代安之介。在平安人物誌裡,對其事蹟有相關詳細記載。二代龍文堂居住在京都富小路四條通,於天保十二年(1841年)去世。晚年改名為安平,也同時從事陶器的製作。二代安之介因與賴山陽、青木木米有著親交的關係,所以在鐵壺和煎茶器的製造上學習陶器的製作風格,留有安平的銘或龍文堂的銘。
二代龍文堂(初代安之介)1780年~1841年在鐵壺的傳承上相當重要,在其眾多弟子中,最著名的得意弟子有龜文堂創始人:波多野正平和其親弟:秦藏六。
【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 】
鐵壺藏界一直以來的一個困惑,龍文堂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目前支持安之助的資料為《平安人物誌》的記載,傳世作品的木箱銘記中僅有少部分記載為龍文堂安之助。反之,記載為龍文堂安之介的箱銘和作品刻款為數較多,其中有明確紀年和各代目親籤的文字資料甚多。在日語發音中,安之助和安之介的發音是相同的(Yasunosuke),故對目前眾多資料分析,認為平安人物誌所指的安之助可能為記錄者的筆誤,正確的名稱應該為——龍文堂安之介。
【安之介鐵壺的花押和壺身銘記】
龍文堂是從安之介個人的草創品演變成企業化的知名鐵壺製造商的,並在十九世紀初將京都鐵壺推上工藝的舞台,且得到了廣大茶人的肯定,而安之介代表了此堂號的本家。
安之介作為京鐵代表堂號的最高級別的本家作品,絕非泛泛之輩。然而因為年代久遠,民間因商業利益將壺身、壺蓋等混淆搭配的情況時常可見,這也造成了安之介作品鑑賞的難點和誤區。
早期安之介作品和後期作品最明顯的分別在於“花押”。 (注:花押也叫作畫押,是代替簽名的一種簽署樣式,通常會取姓名中的一至二字採用連筆速寫、交錯相疊或加入一些符號,因此形狀千奇百怪,帶有藝術性。)雖然花押是為了方便簽署而發明的簽署方法,但在正式的簽署場合仍為簽名而不能用花押。而與中規中矩的簽名相比,個性化的花押的優勢是較難偽造。
隨著初代四方安之介在鐵壺鑄物界建立名聲,龍文堂的作品洛陽紙貴。
在不斷擴充壯大下,亦不斷有門生投其門下學師,前有介紹過的初代龜文堂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藏六,至明治初期還有許多釜師入龍文堂這塊響亮的鑄物堂號內,目前熟知的大國、上田、井上、西杉等。在龍文堂產品數量與品種日趨龐大與復雜的情況下,為區別龍文堂安之介最高級別的作品,在壺身鑄入龍文堂的字號以區別於一般龍文堂作品。銘和蓋銘加上花押款、箱外壓印朱紅章的系統。從記載分析,此時應為七代目安之介,故目前所見的花押與箱外落印應可推至七代目時期(1900年之後)。
縱觀各代目安之介作品,對於其作品的總體評價可用:精工、細膩、內斂、素雅和富含人文氣息來形容。相對於正平、藏六、大國等知名釜師以加入大量中國傳統圖騰紋或參考青銅器的作品相比,安之介作品一派素淨並不譁眾取寵。取最為耐看的器型之美,注重壺身、壺蓋、壺流是、壺把的相應和協調,渾然天成,大巧若拙最為不易。而且,安之介的作品注重使用者的手感,在茶具最重要的出水功能上展現其他鐵壺難以媲美的精緻壺流,使得出水達到最佳順暢的狀態。
【安之介作品的細節分析 】
安之介作品為龍文堂系統的最高級別作品,傳達了龍文堂制器的最高精神。從原材料、紋樣、銅件工藝乃至外箱都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
一、壺流
安之介作品的壺流工藝師最能體現其工藝的,各代目安之介的作品最大的共同處就是壺流修工達到極致。最為明顯的特徵在於製流所用模具痕的精加工,在所有的龍文堂包括其他釜師(上田、井上等)的產品,唯有安之介作品將壺流的模具線加以細部處理,讓其在視覺上幾乎無法發現模具的痕跡。
二、蓋鈕
京都鐵壺的蓋鈕在各個時期的流行元素不盡相同。在明治之前的各類作品以銅製蓋鈕為主,到明治大正期間,則以純銀為蓋鈕而流行。各代目安之介各個時期的作品也可看出此軌跡,但不論是前期或是後期安之介作品所用的銅質、銀質蓋鈕均與一般作品有著極大的差異。安之介所用的材料、作工和精緻度都較一般作品有著精粗之別。
安之介作品的蓋鈕多為純手工精製,而一般的其他作品則可見大量生產代加工的痕跡,因此,鑑定安之介作品,仔細鑑別其壺流和蓋鈕的製作精製程度便能明顯區分。
安之介代表了京鐵第一家的精髓,不愧為日本鐵壺第一堂號——“龍文堂”。
- Sep 18 Thu 2014 14:25
明治大正期龍文堂銼金銀把手雲龍浮雕垂尾老鐵壺
【尺寸】高29cm(含壺把),高11cm(僅壺身),口徑9.8cm,寬20(含壺嘴)
【品相】壺蓋“龍文堂造 花押”款,精鍊的壺體透出氣勢不凡的特徵,彰顯名家品味。此壺保存良好,是十分難得的龍文堂佳品!
日本老鐵壺,壺嘴,壺蓋,手把整體造型都驅近完美。早期貨,鐵質極佳,溫潤無比。
鐵質的溫潤不是說說的,看看圖就知道了,皮殼溫潤紫光,懂行的一看就知道是極品。
而這樣一隻極品的老鐵壺,能使用幾輩子的,能夠傳代的日本鐵壺,老壺燒的水確實不錯,老玩家都體驗過的。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事,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
- Aug 31 Sun 2014 13:35
明治期龍文堂脫蠟款饕餮紋日本老鐵壺
【尺寸】高25cm(含壺把),高14cm(僅壺身),口徑9.8cm,寬18.5(含壺嘴)
【品相】饕餮,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一說是斷頭的蚩尤。現在則用來形容極度好食的人。饕餮紋的典型特徵是,有一個正面的獸頭,有對稱的雙角、雙眉、雙耳,以及鼻、口、頷等,有的在兩側有長條狀的軀幹、肢、爪和尾等。
日本老鐵壺,壺嘴,壺蓋,手把整體造型都驅近完美。早期貨,鐵質極佳,溫潤無比。
鐵質的溫潤不是說說的,看看圖就知道了,皮殼溫潤紫光,懂行的一看就知道是極品。
而這樣一隻極品的老鐵壺,能使用幾輩子的,能夠傳代的日本鐵壺,老壺燒的水確實不錯,老玩家都體驗過的。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事,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
- Aug 17 Sun 2014 12:52
龍文堂安之介鑲崁銀松竹梅和諧荷蟹款老鐵壺
- Aug 17 Sun 2014 12:35
明治時期龍文堂脫蠟饕餮紋老鐵壺
為了表現出壺身的特別,有一種自古流傳,稱為脫蠟法的鑄造技術,不但能打造出精緻細緻的外型,每個模具僅能少量製作的珍貴性,更是讓脫蠟法製作的日本鐵壺更顯珍貴。
脫蠟法是用調入油脂的蜜蠟製成內模,在內模上敷泥漿並預留孔洞製成外膜,待外膜乾燥後高溫讓內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模會依據內部捏製出的蠟型形成模具
【品相】日本老鐵壺,壺嘴,壺蓋,手把整體造型都驅近完美。早期貨,鐵質極佳,溫潤無比。
鐵質的溫潤不是說說的,看看圖就知道了,皮殼溫潤紫光,懂行的一看就知道是極品。
而這樣一隻極品的老鐵壺,能使用幾輩子的,能夠傳代的日本鐵壺,老壺燒的水確實不錯,老玩家都體驗過的。
- Jul 31 Thu 2014 23:05
龍文堂 鑲金崁銀花開富貴老鐵壺
- Jun 30 Mon 2014 14:07
龍文堂明治期知名釜師安之助蘭花紋老鐵壺
【尺寸】腹部最寬處16cm(含壺嘴),壺身高12cm總高21cm口徑9CM。約1000CC
【品相】壺形飽滿,紋理細膩,質感強烈,壺身精雕蘭花紋,工藝精湛。
堂號簡介:龍文堂,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由四方安之助創立在日本京都,為日本鐵壺的創始堂號。
日本老鐵壺,壺嘴,壺蓋,手把整體造型都驅近完美。早期貨,鐵質極佳,溫潤無比。
這樣一隻極品的老鐵壺,能使用幾輩子的,能夠傳代的日本鐵壺,老壺燒的水確實不錯,老玩家都體驗過的。
整件作品端正持重,製作鐵壺是一件非常繁瑣的精細事,藝術家下手輕重都決定圖案的感,
幾乎每一把壺的圖都會隨著釜師的工作狀態而略有不同,當然,這就是手工壺的魅力之處。
作品極富價值和品位,值得傾情收藏,早期收藏 無補無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