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鐵壺,日本鐵壺,老鐵壺,茶道具,個人收藏,歡迎參觀交流。連絡電話:0935576515 莊先生。市話:(02)22305820.LINE帳號:soon1119微信wechat:soon1119fire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149巷23號(木柵捷運站旁一分鐘路程)每把鐵瓶背後都有一個小故事,這不僅僅是段歷史記載錄,更代表釜師的心境。 從壺身的結橫和文路欣賞釜師的功力與細膩。 從每一個小細節品味釜師創作時的心境,彷彿代表釜師穿越時空與我們對話。 只要細細觀察,將能探索壺中的千言萬語。描述關於鐵壺與茶道具的一些看法,京都老鐵壺,龍文堂,龜文堂,金龍堂,金壽堂,

目前分類:香爐香道具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DSC_0819.jpg

DSC_0821.jpg

DSC_0822.jpg

DSC_0823.jpg

DSC_0824.jpg

DSC_0827.jpg

DSC_0828.jpg

 

DSC_0830.jpg

此香爐為三代本間琢斎所造,高足衝耳,整體香爐器型簡約大器,斑紫銅器因其在銅色中帶紫斑,紫中帶紅,形成一種特別的吸引力,做出器皿不會一成不變,而是充滿生機,變化莫測,也是特別的厚重,低調中帶點貴氣,受到許多玩家的喜愛。斑紫銅器的源於日本的名家本間琢斎。

本間琢斎介紹:琢齋作品,以脫蠟鑄法而聞名,江戶時期著名,初代琢齋以鑄造大砲,鍾、燈籠為主,二、三代琢齋功於精細作品,獲獎無數,四代成就內型鑄法,五代保留了斑紫褐色銅鑄技法,六代琢齋,依然在保持原有技藝基礎上更加精緻出色,其時有杯托、建水等精緻茶道具出品.本間琢齋生於1812年,1847年琢齋初代創立,本間琢齋在1828年就以蠟形鑄銅的方式製作文房用品和茶器。本間琢齋乃日本江戶時期有名的鑄金工匠,精 專於脫蠟工法。琢齋作品的特殊之處,首推是銅器的著色,明治時期後,琢齋透過種種細微的研究,發明了其獨特的斑紫銅琢齋一生酷愛銅器的製作與研究。他透過 不斷的研究實踐,發明了獨特的斑紫銅。在江戶時期他是最有名的鑄金工匠,一生精專脫臘技術,其作品百看不厭,流傳於世界各地。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365.jpg

DSC_0366.jpg

DSC_0367.jpg

DSC_0357.jpg

DSC_0358.jpg

DSC_0359.jpg

DSC_0360.jpg

DSC_0361.jpg

 

 

 

 

 

黑瀨宗世鐵打出香爐

這動人的線條,這迷人的鐵味,這嚇人的鐵打出工藝。就是值得收藏,慢慢欣賞。此鐵打出香爐為黑瀨宗世少見鐵蓋形制鐵打出香爐。

此件鐵打出香爐是整塊鐵在加熱後用鐵鎚和擋金在工作台上,利用擋金和鐵鎚的不同形狀,敲打而出,如此復雜的形狀所需要的各式鐵槌和擋金從數在數百支,在所有材質中鐵的熔點既高、延展性又最差,在所有的鍛金技術中難度最高,在高熱的加工條件下,如何保持作品的完整、厚薄均一(2 -3mm)、工作槌和擋金與作品的接觸面時必須力道一致,以利材料的延展,處處測試的細心與耐性,從材料的展開到最後收口,都在考驗作家功力。

鐵器之所以迷人,乃因鐵的鏽斑能夠真確表現「侘寂」的感覺,不矯情不做作,發散出無可抗拒的風采與味道。 「鐵打出」的作品為世人所矚目珍賞,原因是鐵乃金屬中最難加工的一種。鐵砂、礦石並非單純的鐵而是酸化鐵,在爐子裡經過去除硫磺等雜質後還原成鐵。因為質地堅硬加工過程必需加熱、鍛錘、延展、彎曲成型,十分費工耗時。

山田宗美高徒黑瀨宗世,其10歲未滿便入山田宗美門下直到宗美逝世,逾20歲,為宗美頭號大弟子,37歲時將工房遷至金澤市,承繼師技並鑽研鐵打出之創作,昭和5年(1930)第11回帝展初入選,之後每年的帝展、文展中連年得獎,確立了其藝術上的地位,作品亦受皇室珍愛,宮內省、秩文宮殿下皆有購藏的光榮記錄。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191.jpg

DSC_0192.jpg

DSC_0194.jpg

DSC_0195.jpg

DSC_0197.jpg

DSC_0196.jpg

DSC_0202.jpg

DSC_0198.jpg

DSC_0200.jpg

此件斑紫銅香爐為琢齋精品,題材選用中國漢朝奇人東方朔為香爐齋鈕,將東方朔偷取仙桃的神情雕朔的栩栩如生,那偷盜仙桃滿足的神情與仙風道骨的體態,無一不是出自大師手筆。 斑紫銅是琢齋作品的特色之處,斑紫銅在銅色中帶紫斑,紫中帶紅,形成一種特別的吸引力,做出器皿不會一成不變,而是充滿生機,變化莫測,也是特別的厚重,低調中帶點貴氣,受到許多玩家的喜愛。

後世的人們常常認為東方朔乃是神仙下凡。他下凡的原因是因為他所犯過的過錯——偷仙桃。
在東方朔還是神仙的時候,他為人就十分的不羈,常常放浪形骸,愛酒如命,逢酒必貪杯,貪杯必有犯錯。一次,西王母過壽辰,邀請眾神仙參加他的壽宴,其中便有著東方朔,東方朔十分的興奮,在酒宴之上恭賀西王母壽辰如意,逗得西王母十分開心,東方朔也十分開懷,又遇美酒,便放開肚皮來喝,豈料他喝醉後犯了追悔莫及的大錯,便是跑到西王母的後花園偷取蟠桃,這一偷便不是一隻,他一口氣偷吃了三個仙桃。西王母發現後大怒,因東方朔已吃仙桃,壽命已鑄就,不能判其死罪,便將他貶下凡間,讓他歷經磨難,讓他有才不能施展,一生有苦難說。

 

琢齋,日本江戶時代文化六年(一八零九年)九月生於越後 羽郡的大久保村,是原力藏的長男,取名文平。明治六年(一八七三年)起陸續受邀參與國內外博會,屢屢獲得獎牌、褒狀。明治二十四年(一八九一年)八月病歿,享年八十三歲。

琢齋的父親,原力藏得齋,也從事鑄造業;在江戶時代向小幡道齋學習蠟型,並傳承下去,而琢齋在十六歲時(文政七年,一八二四年)就以蠟型鑄銅的方式製作文房用品、茶器。二弟玉溪(又叫「得齋」)後來在下野日光從事蠟型鑄物。琢齋在三十九歲時(弘化四年,一八四七年)被佐渡奉行中川飛驒守召過來鑄造大砲,他把三弟良助也請來五十里字鶴子創建工廠。後來因故成為佐渡五十里籠町本間家的後繼,姓也由此改成「本間」。

文久年間,三弟良助被桑名候委鑄造大砲,而和琢齋的長子貞藏(二代琢齋)一起前太久保村,他們到信州松代拜訪名武士佐久間象山,學得了由象山傳授的製作大砲的設計圖與如何調製大砲原料等。這對琢齋在大砲鑄造的成就有相當大的幫助,而他的文房具茶器、花瓶作品也受到國內外人士的喜愛。

琢齋作品的特殊之處,首先是銅器的著色,明治時期以後,琢齋透過種種細微研究,發明了其獨特的斑紫銅,在這以前是相當飽合的黑色,斑紫銅以外也有青銅、青斑、金紫銅、銀紫銅等顏色,而且銅器的底部像花瓶的處理手法一樣,那不是用焊接鑞的方式做成的,因此剛鑄好的時候非常堅實。

以下是琢齋後代的簡介:

二代琢齋
弘化三年(一八四六年)三月生於佐渡五十里籠町,原本名字是貞藏,受到初代琢齋在銅器鑄造領域的磨練與熏陶,後來也繼承了蠟型鑄物的家業。明治三十七年(一九零四年)歿,享年五十九歲。

三代琢齋
明治元年(一八六八年)九月生於佐渡郡平泉村,原來的名字是兔八,本來在新潟師範學校執教鞭,後成為二代琢齋家的養子,並開始從事鑄造業。

四代琢齋
明治甘六年(1893)生原來的名字是久雄.畢業後,繼承家傳的行業,不拘泥傳統東京美術學校雕刻科,製作了新的作品。同時,島內第一次進行了胸像的製造,成就內型鑄法.
 
五代琢齋
 作為四代琢齋的次子出生,名叫真二。因為徵兵,哥哥戰死了,而關於父親四代琢齋,他學會父親當時的技術,並在齊藤玉城學會了內型鑄造法。四代戰後的作品全部由五代做最後加工。四代過世後,在蠟型鑄造器物上盡力保存了斑紫棕褐色的技術。
 
六代琢齋
 作為五代琢齋的長子出生,為武藏野美術大學雕刻專業入學於該大學畢業。在東京停留,且向國寶級人物齊藤明拜師學習磨練鑄造器物的技術,昭和57年(1982)回老家,五代琢齋的致力於技術鍛煉,持續活躍。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1186.jpg

DSC_1187.jpg

DSC_1189.jpg

DSC_1190.jpg

DSC_0001.jpg

DSC_0002.jpg

DSC_0004.jpg

DSC_0006.jpg

DSC_0008.jpg

DSC_0009.jpg

DSC_0010.jpg

DSC_0011.jpg

秦藏六是日本幕府時代末至明治時期的金工巨匠,以青銅器創作聞名於世,對中國周、漢代的銅器有深入的研究,是臨摹中國周、漢朝青銅器創作領域極負盛名的工藝大師,他精通歷史、詩文,作品鑄造雕刻功力精湛,一刀一刻皆不凡! 身為日本金工代表,秦藏六親自製造了江戶時期孝明天皇的銅御印、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的大將軍黃金印、明治六年天皇御用國璽等。他以劃時代的蠟型鑄造法,成功地將中國古銅器的圖騰摩劃入鐵壺作品,經典之作便是獸口壺。秦藏六的作品具有顯著的中國古銅器的圖騰特徵,很多作品伴隨有金箔鑲嵌。與時代一起消逝剝落的金箔,代表著藏六的獨特匠心,受到世人的極高評價。除了銅器、茶道用道具作品外,秦藏六還創作銀製品,花器,文房四寶,香道用具等,也極受世人推崇。

初代秦藏六 

    

文政七年(1824年)出生於山城,為日本幕府時代末,明治時期的金工。對中

國周,漢代的銅器有深入的研究,代表作為鼎形花瓶。 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殁,享年六十六歲。 

 

    秦藏六是在臨摹中國周,漢朝青銅器創作領域相當出名的工藝師,初代秦藏六是秦源平之子,最初的名字是秦米藏,年少像龍文堂學習鑄造,後期金工技巧純熟,並且獨自研究中國青銅器,之後獨立開業。他以劃時代的蠟型鑄造法,成功的將中國古銅器的圖騰摩劃入鐵壺作品。 

 

     秦藏六的作品特徵為具有中國古銅器的圖騰,很多作品處處可見到貼上的金箔,與時代憶起消逝剝落的金箔,代表著藏六獨具匠心並受到世人的極高評價。  而除了銅器,茶道用道具作品外,銀製品,花器,文房四寶,香道用具也極受世人推崇。之後繼承藏六的都是他的子孫,初帶秦藏六長男繼承家業,成為二代木琴藏六,三代是二代木的三男,四代為二代的五男。他們已<>知名傳承了傳統鑄金技法,並且延續著中國青銅器的圖騰風格,至今仍在原創業地繼續地營運著。 

 

    秦藏六的名字在今日,仍是代表著金屬工藝界首屈一指的金屬工藝師。 以下為秦藏六的後代簡介。

 

 

二代秦藏六

安正元年(1854年)生。

最初的名字是秦住支祝;

昭和七年(1932年)殁,

享年七十八歲。

 

 

三代秦藏六

 

1882

年出生於京都;

二代木秦藏六的三男;

京都金工名譽會長;

昭和七年成為三代秦藏六;

昭和十九年(1944年)殁,享年六十二歲。

 

 

四代秦藏六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

出生於京都;

二代秦藏六的五男,與三代秦藏六一同師事於二代;

昭和十九年(1944年)

繼承為四代秦藏六;

曾任技術保存園資格,

京都金屬工藝協

會長;昭和五十九年

(1984年)殁,享年八十六歲。

 

 

五代秦藏六 

可能在1927年出生

 

六代秦藏六

昭和二十七年

(1952年)

出生於京都;

五代秦藏六之子。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268.jpg

DSC_0271.jpg

DSC_0269.jpg

DSC_0272.jpg

DSC_0270.jpg

DSC_0278.jpg

清風與平山水人物香爐!取中國清朝陶瓷器的單色釉及器形為範本,以高超的技藝製作瓷器。其嶄新的施釉技法及創作意匠在海外也受到很高的評價,成為代表日本近代陶瓷史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更收錄於大英博物館!!

清風與平
經歷選錄
1910 金獎,「日英博覽會」,倫敦,英國
1903 「第5屆國家勸業博覽會」,日本
1900 銀獎,「巴黎萬國博覽會」,法國
1896- 1913 第2屆至18屆新古美術品展,京都美術協會,日本
1895 有功一等獎,工業部門;名譽銀獎牌,美術工藝部門,「第4屆國家勸業博覽會」,日本
1893 二等賞銀牌,日本美術協會春季美術展。參加日本美術協會春季美術展多次獲獎(1894二等賞銀牌、1895二等賞銀牌、1896二等賞銀牌、1900)。日本
   在陶瓷領域中首次任命的帝室技藝員
1890 一等有功獎,工業部門;一等妙技獎,美術部門,「第3屆國家勸業博覽會」,日本
1889 銅獎,「巴黎萬國博覽會」,法國
1888 銅牌,「日本美術協會美術展」。參加日本美術協會美術展多次獲獎(1889銀牌、1891銀牌、1892銀牌、1902、1904二等賞銀牌、1905三等賞銅牌)
1878 名譽獎,「巴黎萬國博覽會」,法國
   繼承清風家,變成三代清風與平

第三代清風與平,於1893年受任為帝室技藝員,取中國清朝陶瓷器的單色釉及器形為範本,以高超的技藝製作瓷器。其嶄新的施釉技法及創作意匠在海外也受到很高的評價,成為代表日本近代陶瓷史的作家之一。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1006.jpg 

DSC_1008.jpg 

DSC_1009.jpg 

DSC_1010.jpg 

DSC_1011.jpg 

DSC_1012.jpg 

DSC_1013.jpg 

DSC_1014.jpg 

此件香爐,做工極其精良,器身上以極其高端的象嵌金銀技法,描繪出一幅生動的京都都市風景圖。閣樓建築是京都的典型象徵,樹木茂密,屋脊參差有致的排列,畫面溫馨祥和。鈕飾以皇家御用菊花,日本皇室的家徽是十六瓣的菊花,菊花象徵富貴,在古代也是日本權利的象徵,普通百姓是不可以使用的。
駒井的作品,傳承了金銀鑲嵌的工藝,高肉鑲嵌金銀的布紋鑲嵌在器物上,體現了其細緻的製作風格。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197.jpg 

DSC_0198.jpg 

DSC_0199.jpg 

DSC_0200.jpg 

DSC_0201.jpg 

DSC_0202.jpg 

香道具收藏的樂趣很多,有人醉心於其藝術性,有人痴迷於其製作技巧,有人沉浸於其傳承歷史中。無論從什麼角度,都是希望通過欣賞、盤玩古物來追摹前人留在其身上的點點滴滴。由此上溯,遙想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對藝術的提煉追求,對工藝的精益求精,感受他們的生活狀態。明清時代,文人在閒暇之餘,以爐焚香,頤養身心,享受天然與閒適。在優雅的生活中,他們對自己的香具傾心而製,對其造型、色澤進行完善加工,留下了一個個臻於完美的藝術佳作。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00x450-2014061800006  DSC_0334.jpg DSC_0335.jpg DSC_0336.jpg DSC_0337.jpg DSC_0338.jpg  

日本名陶工-諏訪蘇山,初代於1917年拜認帝室技藝員的榮耀,而後至今為第四代,一直秉持著先代的精神競競業業的保持傳統的工藝

此件為二代蘇山所造,她是初代蘇山的養女,原名虎子,1922年襲名繼承二代,青瓷色柔潤,有落款純銀,香爐底部落款蘇山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356.jpg DSC_0359.jpg DSC_0361.jpg DSC_0362.jpg DSC_0363.jpg DSC_0364.jpg DSC_0365.jpg DSC_0366.jpg  

尺寸:橫6.3CM  高9.5CM  重量約454g

香道具收藏的樂趣很多,有人醉心於其藝術性,有人痴迷於其製作技巧,有人沉浸於其傳承歷史中。無論從什麼角度,都是希望通過欣賞、盤玩古物來追摹前人留在其身上的點點滴滴。由此上溯,遙想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對藝術的提煉追求,對工藝的精益求精,感受他們的生活狀態。明清時代,文人在閒暇之餘,以爐焚香,頤養身心,享受天然與閒適。在優雅的生活中,他們對自己的香具傾心而製,對其造型、色澤進行完善加工,留下了一個個臻於完美的藝術佳作。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340.jpg DSC_0342.jpg DSC_0343.jpg DSC_0344.jpg DSC_0345.jpg  

香道具收藏的樂趣很多,有人醉心於其藝術性,有人痴迷於其製作技巧,有人沉浸於其傳承歷史中。無論從什麼角度,都是希望通過欣賞、盤玩古物來追摹前人留在其身上的點點滴滴。由此上溯,遙想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對藝術的提煉追求,對工藝的精益求精,感受他們的生活狀態。明清時代,文人在閒暇之餘,以爐焚香,頤養身心,享受天然與閒適。在優雅的生活中,他們對自己的香具傾心而製,對其造型、色澤進行完善加工,留下了一個個臻於完美的藝術佳作。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246.jpg DSC_0248.jpg DSC_0249.jpg DSC_0250.jpg DSC_0251.jpg DSC_0252.jpg DSC_0253.jpg  

直径約8.5cm×9.0cm・蓋含高約13.5cm 

香道具收藏的樂趣很多,有人醉心於其藝術性,有人痴迷於其製作技巧,有人沉浸於其傳承歷史中。無論從什麼角度,都是希望通過欣賞、盤玩古物來追摹前人留在其身上的點點滴滴。由此上溯,遙想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對藝術的提煉追求,對工藝的精益求精,感受他們的生活狀態。明清時代,文人在閒暇之餘,以爐焚香,頤養身心,享受天然與閒適。在優雅的生活中,他們對自己的香具傾心而製,對其造型、色澤進行完善加工,留下了一個個臻於完美的藝術佳作。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989.jpg DSC_0991.jpg DSC_0992.jpg DSC_0993.jpg DSC_0994.jpg DSC_0995.jpg  

【尺寸】高16cm寬9cm口徑5CM

此款老銅香爐,爐蓋可打開,可點熏香、盤香,鑄造工藝精美,造型古樸獨特。整體香爐以雄獅為題材,可用小號盤香置於內部,將獅頭蓋上後,其煙氣從獅身及口中彌散四周,增添了靜謐中的一份悠然。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282.jpg DSC_0283.jpg DSC_0284.jpg DSC_0285.jpg DSC_0286.jpg DSC_0287.jpg DSC_0288.jpg DSC_0289.jpg DSC_0290.jpg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次《伊藤慶★鉄釉耳付香爐★》就是一款造型古樸自然的鉄釉香爐。這款藏品釉層厚而均勻,釉質瑩潤欲滴,色調古普典雅。這款高11cm,口徑8cm的瓷器通體為醬綠色,並附上唐木瑪瑙摘火屋。器型規整的這款香爐釉色瑩潤,雙耳、唇口和圓腹等細節處也是做工精緻。可以說,這款造型風格古樸自然,造型規整大氣,屬於伊藤慶的精品,屬於值得珍藏和投資的香道具。

 

kamakurakougei-img600x399-1391931334180wbm52835.jpg

0009434.jpg 0009435.jpg 0009436.jpg 0009437.jpg 0009438.jpg 0009439.jpg

kamakurakougei-img600x399-1391931334x0dztz52835.jpg

kamakurakougei-img600x399-1391931335nvacga52835.jpg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名陶工-諏訪蘇山,初代於1917年拜認帝室技藝員的榮耀,而後至今為第四代,一直秉持著先代的精神競競業業的保持傳統的工藝

此件為二代蘇山所造,她是初代蘇山的養女,原名虎子,1922年襲名繼承二代,青瓷色柔潤,有落款純銀,香爐底部落款蘇山

DSC_0254.jpg DSC_0255.jpg DSC_0256.jpg DSC_0257.jpg DSC_0258.jpg DSC_0259.jpg DSC_0260.jpg DSC_0262.jpg DSC_0264.jpg  

文章標籤

老鐵壺御茶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